朱亦兵学生 大提琴家朱亦兵和他的学生们 “音乐是引领生活的灯”
图为朱亦兵(左三)与他的乐团在北京的地铁站里进行公益演奏。
推门走入中央音乐学院老琴房,朱亦兵和他的5位学生正在排练。没有握手也没有寒暄,我们随手搬来两把椅子,便坐下来听,两个小时的时间竟在不知不觉中流走。
《威廉·退尔序曲》《卡农》《盛大的乐曲》《红楼梦组曲》《卡门》《圣母颂》……各种悲伤的、明快的、浑厚的、梦幻的音符从6把大提琴中流淌出来,时而低语徘徊、时而激昂高唱,小小琴房因此变得色彩缤纷、宽广无垠。
排练结束,朱亦兵像往常一样叮嘱他的学生:"明天会很辛苦,下了火车我们直接去同济大学的演出场地,没有贵宾室,也来不及去宾馆休息。"
11年来,朱亦兵和他的乐团成员总是这样忙碌。今年5月份,他们在北京、山东、西安演奏了20场,其中只有两场为售票演出;而过去的11年里,他们把大提琴的乐声带到了高校、部队、机关、乡村甚至是地铁站这样的公共空间,在约60座城市举行了近400场公益性演出。
有必要如此奔波辛苦吗?我们不解。朱亦兵反问道:"在这世界上还能找出你给了别人、自己却不减少的东西吗?音乐,是世界上唯一越分享越富有的财富。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5年前,就是在这间琴房,第一次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朱亦兵。他8岁起随父亲学琴,13岁出版第一张个人独奏唱片,17岁考取法国巴黎国立高等 音乐学院,随著名大提琴家莫里斯·詹德隆学习,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继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马思聪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在欧洲传统大型交响 乐团之一的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他曾经担任首席大提琴15年。2004年,经过21年海外艺术生涯的朱亦兵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同年6月,他与 他的学生们组成"朱亦兵大提琴乐团"。
5年来,常常听到朱亦兵说,"音乐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只有感人与否的差别。""音乐是一种共 享,而不是那种我说你听,我做你学,我演奏你呆着。""所有人在音乐面前一律平等,不应因为一些门槛的存在而将人们拒之于外。"在他看来,音乐世界里有两 个主角,一个是演奏者,一个是观众。
因此,他们的音乐会总是很特别。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朱亦兵和他的学生们曾经全部头戴可爱的蜜蜂触角 和笨笨的小熊头饰,将16首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小品串连成泰迪熊和动物们的故事,讲述给在场的小朋友。在拉萨的一场演出中,他曾对藏族观众说:"音乐本 身就是一种信仰,我们以虔诚的心从北京来到拉萨,就是想与藏族同胞们一同用音乐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音乐就是你我心灵情感的最佳桥梁。
"在清华大学,他谈 青年人面对生活应有理想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充分发挥这个世界给生命带来的可能性,他鼓励青年人去尝试、去改变。
在专辑发布会上,他说:"我是一个在欧洲生 活了很多年的人,我了解一个国家要强大不是仅靠每年出口了多少双鞋、多少件衬衫,而是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中国制造’,我们更需要‘中国 创造’!"
他不相信,物质越丰富、精神越贫瘠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他愿意与观众分享,但不是继续音乐学院老师的角色,也不会以著名大提琴 家的身份。他不讲枯燥的音乐理论,他讲自己的内心,谈艺术观、聊天下事,甚至与音乐无关的事情。
但不论说什么、演奏什么,他和学生们总要遵从一点:以艺术 的本真和直率为基础。他们认为,只有融入了情感的音符才是音乐,就像文字一样,如果没有了情感,没有了感动与被感动的意识,所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
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商业赞助、商业团队、助手和经纪人的朱亦兵相信,"音乐就是一道看不见的光,是引领生活的灯"。而在我们看来,他和学生们所做的,就 是让这道光照耀更多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令他欣慰的是,音乐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安静下来,静静地聆听这乐声中的情感与思想。
11年来,学生一茬一茬地毕业,各奔东西,乐团却从没有停歇。朱亦兵说:"我很幸运"。他和他的学生依然背着大提琴,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着。他们苦中作乐,坚持下来不容易,但我们依然自私地希望,这样的乐声不要消失,这样的乐声越来越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