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曳步舞景宝 吉林北山庙会——关东的『清明上河图』
清末有民谚“千山庙会甲天下,北山庙会胜千山”,说吉林北山庙会,比东北最盛大的辽宁千山庙会的规模还要大。吉林北山庙会盛况,不啻于一幅长卷的“关东清明上河图”。
吉林北山,又名北大山,坐北朝南,面对古城船厂。登山而望,南有松花江和朱雀山为屏障,左有龙潭山、右有小白山为护卫,磅礴大气,气贯长虹。正面山峭壁陡,满山苍松翠柏,春天杏花丛簇、柳荫滴翠,夏日亭阁生辉、满塘荷色,秋天菊花遍野、鸟飞虫鸣,冬季白雪皑皑、人戏冰雪。北山之天然景色旖旎、四季分明,游人可尽赏南北风光。
北山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建庙,庙宇成群,先后建起了药王庙、玉皇阁、关帝庙、坎离宫、广济寺、智光寺等。除庙宇外,历年又增建有泛雪堂、揽辔桥、滑雪场、九龙门、廉泉碑刻、平安钟楼、亭台楼阁、莲花湖池等。再加上北山周围的环境,有松花湖风景、龙潭山山城、江城雪柳雾凇等,这些人文景观和大自然秀色,构成“关东清明上河图”的最大最美背景。
生存在吉林的历史民族,主要是秽人、夫余人、靺鞨人、渤海人、女真人,最后发展到满族人。明清以来,又有大批的中原流民加入,吉林遂成为东北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城市。在吉林北山建造的庙宇群也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文化融合——从庙宇群整体上看,有儒、释、道、俗、祖师、萨满等宗教的各家庙宇。
以单一庙宇的关帝庙来说,关公这一神祇被请到吉林,除中原的儒、释、道、俗职能外,又增加了萨满教中“关玛法”这一神职。杂于庙宇群中的胡仙堂,又供奉着典型萨满教的“胡仙”,是中原庙宇中较少见到的。这庞杂的宗教信仰,是“关东清明上河图”的精神文化主题。
吉林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悠久,到了明朝,始建船厂,清时初迅速发展,成为东北第二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及城周围人口成十倍、几十倍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北山庙宇群规模的形成,庙会从时间上、空间上都升华到了极致。
庙会从正月初一的弥勒佛圣诞庙会开始,玄帝观顺星、撞平安钟,到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斋会、三月初三的大神庙会、胡仙堂庙会,三月十八的老郎神庙会、四月初八的佛祖释迦牟尼圣诞庙会、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的关帝庙会,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的河灯、撒路灯等,一年四季庙会不断。加上城内的山神庙会、马神庙会、观音庙会等,以及周围乡镇的庙会,吸引了城内及周边的香客和游人。
没有火车轮船时,人们赶着马爬犁、牛爬犁、坐着花轱辘车、骡车、轿车,附近山沟中的人或骑马、或步行,依水而居的人驾着“威虎”小船,来到北山。有了火车和小火轮船后,人们又挤上了火车和轮船,扶老携幼来到北山。一些虔诚的信徒一步一跪磕头,爬着上山礼佛。
有的是为病人烧替身、求“十不全”(一个吉林民间所信能治百病的俗神),有的为小儿好养活让其来此当“跳墙和尚”,有的求祖师爷庇护自己学艺精湛。求平安、保丰收,人们抱着人丁日盛、发财增寿的种种愿望汇集到北山庙会上来。
每次庙会都有众多人从黑龙江和辽宁赶来,赴北山关帝庙会和药王庙会,于是北山庙会声名鹊起。吉林城自康熙年开始,向周围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路,水路有松花江及各支流,因此北至嫩江、黑龙江、三姓等地,东达延边、珲春,南至盛京(沈阳),可谓南北通衢,通达的交通又给来北山庙会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自康熙初年建北山庙群以来,香火日盛。据《盛京时报》和一些书籍记载,庙会的游客一日竟达30万之众,庙会之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山上山下,道路为之堵塞,东关西关,市肆店铺人满为患,整个城市都在与庙会互动,这是其他各地庙会所不能企及的。
正因为旧日吉林是满汉杂居的东北第二大城市,这里也涵容、展演了中原及北方的各种演艺活动。在关帝庙戏台上有京剧、评剧、梆子的演出;泛雪堂及德胜门茶社中有高雅的“子弟书”及“女大鼓”演出;在北山山前广场上有二人转、东城调大鼓、相声、鼓词、双簧、杂技、马戏、魔术、杂耍、西洋景、扁担戏、耍猴、打把式、卖药膏、吹糖人等各项表演,简直是中国北方各戏曲曲艺品种的大会演。
旧时社会演艺人员流动性大,这里也就高手如云。吉林附近旧称江东,在演艺圈子里流传有“江东的艺饭不好吃”,“艺不高的人不敢到江东”来“献演”(也写作“现眼”,东北话丢人的意思)。这里云集了北方各地的名角,他们有的在德胜门和北山脚下的固定茶社中,有的在山下广场进山路两旁搭木棚、席棚、布棚,有的直接撂地“画锅”(即“画圈”)演出,这些演艺活动使“关东清明上河图”变得不再是只看到人群涌动,而变得有声有色,其琴韵歌舞跃然于画面之上,比历史上的《清明上河图》画卷要有趣得多。
庙会又称庙市,无市而不能称得上“会”,吉林北山庙会上无所不市。当地人在北山德胜门和河南街、北大街建有各种商铺,长白山特有的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吸引着全国各地商贩。吉林巨商牛子厚的药材堂店及烟麻生意和全国的大药材商、杂货商在此交易。
庙会之日,京货土产百货俱全。有著名翠花胡同的绢花纸花,有北山庙会独特的“文明棍(拐杖)、纸花篮及葫芦、核刻、搬不倒儿”等名牌产品,有京城贩来的“花旗细布”,有当地的土布,有吉林满族特色的木器制品。
民国时期又将向朝廷进贡的“东珠、蜂蜜、松子”三大主要贡品摆上市场。庙会向来是妇女和儿童的天堂,满族妇女尤喜爱花,除了供妇女用的各种绢花、纸花、针头线脑有售外,再就是各种儿童玩具,搬不倒儿、万花筒、泥飞燕、卜卜登、木刀枪、纸脸谱、泥角哨、猴爬杆、纸风筝、小花鼓、纸风车、木陀螺、七巧板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些摊床从山下一直摆到了庙会上山道路两旁,卖文明棍的甚至摆到了山上庙旁。这些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小商品,把“关东清明上河图”装扮得五彩缤纷。
旧日北山庙会的山前东北角是小吃摊的集散地,布棚席棚鳞次栉比,集关东小吃于一处,有包子、水饺、馄饨、油饼、馅饼、面条、凉粉,还有吉林独特的馇条、酸辣粉坨、缸炉烧饼、驴肉火烧、酱肉烧饼、牛肉锅贴、冷面,满族特产的酸馇子、锅出溜、发糕、馓子、年糕、黄面饼、玻璃叶饼(用椴树叶包的粘面豆馅饼)、苏耗子(一种用苏子叶包的黏饽饽)、芙蓉糕、太阳糕、白肉血肠等。
“大馅馄饨、热乎切糕、牛头牛脸、酸辣粉坨、大碗茶来”等吆喝声此起彼伏,诱人胃口。
不时窜在人群中的儿童,提着铜铁茶壶、水桶,从“廉泉”中打来凉凉的井水,边走边喊:“井拔凉水!一个大子儿(一个铜钱或一分钱)管够——”此情此景为“关东清明上河图”增添了风采迥异的浓彩一笔,让画面灵动丰富起来。
这些内容构成了“关东清明上河图”完整长卷,画面参差错落五彩缤纷、动静相宜余韵袅袅,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这是吉林人的骄傲。
吉林北山庙会是关东森林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大融合的产物,是吉林城独特的木文化、水文化、冰雪文化的整合,是北方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结晶,是关东人粗犷豪放气质的体现,是厚重的关东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一资源,将助推历史文化名城吉林的大发展,使之跃上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