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资料 “发愤著书”说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2019-0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即司马迁忍受人生的奇耻大辱,发愤著述,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一书.[人物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简介资料 "发愤著书"说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成书过程]司马迁出生在史官世家.他的先祖就是周朝的太史,且功名显赫.他的父亲司马谈则任西汉的太史令,掌管天文.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即司马迁忍受人生的奇耻大辱,发愤著述,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一书。

【人物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简介资料 “发愤著书”说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成书过程】

司马迁出生在史官世家。他的先祖就是周朝的太史,且功名显赫。他的父亲司马谈则任西汉的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负责记录历史文献。司马谈在世时,常常叹惋周朝以后,因王道礼乐废弛、诸侯混战不断,导致史书丢散、记载中断,担心先祖所创辉煌断送在自己的手里。于是收集了大量史料,计划写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书。

司马迁简介资料 “发愤著书”说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为完成这一宏愿,在司马迁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之后,司马谈有意识让他访人问古、游历天下,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为编纂史书做准备。司马迁曾三次游历、采风,南至今天的江、准、湘、浙、川、滇;北至长城内外;东至今天的豫、鲁直达滨海;西至陇西,足迹踏遍了整个长江和黄河流域。通过广泛游历、实地考察,司马迁对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士人情、风景名胜、遗闻轶事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获得了历史典籍上所没有的大量史料。

司马迁简介资料 “发愤著书”说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司马谈最终还是因为任务繁重、体弱多病等原因,壮志未酬,含恨身死。于是,“编纂史书、达成心愿”便成了他唯一的临终遗言。面对父亲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司马迁涕泪长流,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也就是我虽然不聪明,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绝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太史。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知识积累、史料准备之后, 司马迁开始着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本以为一切会顺理成章,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以大坎坷、大磨难考验之。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尽管李陵率部奋勇杀敌,以步战击杀敌军精骑,但最终因寡不敌众,将卒仅剩区区几十人,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无奈降敌。

武帝震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

一年后,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迎接李陵。敖军无功而还,就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听了大怒,族灭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因“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司马迁由此陷入了生死抉择的深深地痛楚之中。因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但也可迁为腐刑。所谓腐刑,就是残害人的生殖器官的一种刑罚,遭受此刑,无疑是人生的奇耻大辱,特别对于身居朝堂、视尊严如生命的司马迁来说,更是虽生犹死,生不如死,那种痛苦是无以复加的。

如果慕义而死,不仅容易,而且还可以保全名节;然而父亲的临终嘱托犹在耳畔,书未成,名未立,九泉之下以何面目相见?在痛苦的煎熬与挣扎中,司马迁想到了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先贤均能将个人的不幸痛楚深埋心中,以坚强的意志、超强的毅力发愤著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如果就这样死了,正如九牛而亡一毛,与蝼蚁之死何异?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煎熬折磨之后,司马迁决定效法古人,去完成自己的宏愿。

他毅然决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面对极刑他毫无怯色。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忍受着形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将所有的心智、精力全部投入到史书的编纂当中,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时间,终于创作了影响千古的不朽之作《太史公书》,也就是《史记》,完成了自己的平生之志,也了却了父亲的遗愿。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共130篇,526500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来几经辗转,直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时任平通侯的杨恽才有机会上书君王,将《太史公书》进献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史记》这部煌煌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