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范雎生平事迹 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范雎,字叔,魏国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范雎最初的人生理想是效力祖国,博取功名。但因为家境贫寒,范雎根本没法打通关节见到魏王,只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个门客,聊以糊口,同时等待时机。
时运的扭转却是从跌到谷底开始的。有一年,魏王派遣须贾出使齐国,范雎获准一同前往。谁知在齐国滞留了几个月,齐王根本就不搭理须贾,却因为赏识范雎的才华,给他送酒送肉送黄金,想让他留在齐国。
面对飞来横财,范雎表现出优秀的职业素养——及时向上级须贾说明情况。然而须贾正为无法完成出使任务苦闷不堪,得知此事后大为冒火:堂堂外交使节得不到接见,小小范雎却受如此礼遇,一定是他私通敌国,卖主求荣。
于是,一回魏国,须贾立刻到魏国相国魏齐那里去说范雎的坏话。魏齐也是偏听偏信的糊涂蛋,不加分辨,就下令对范雎重刑伺候。很快,范雎牙齿被打掉了,肋骨被打折了,眼看扛不住了,他只有使出最后一招——装死。范雎出色的演技骗过了魏齐的手下,他们把范雎用席子一卷,扔到厕所里了事。
夜深人静以后,浑身是血和污秽,已经不成人形的范雎挣扎着从厕所里爬了出来。对于他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只能表示由衷的敬意。
魏齐知道范雎"诈尸"以后,在全国对他大肆搜捕。幸好这时秦昭王派到魏国的使者王稽结束使命,正要回秦国去,范雎走了他的门路,装成了他的手下,终于逃出魏国。
王稽回到咸阳,向秦昭王复命,顺便推荐了才华出众的范雎。但王稽并不是秦昭王跟前的红人,秦昭王对他的话根本就不重视,只随口回答说让范雎待命。
范雎在秦国一等就是一年多,秦昭王召见他的命令始终没有来。
秦昭王
但是范雎并未灰心丧气,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积累经验。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范雎对秦国的内政外交有了透彻的见解。
当时,秦国的政权把持在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以及昭王的两个舅舅穰侯和华阳君等人手里。几个掌权的亲戚当中,属穰侯魏冉最有才干。他战功显赫,又贵为秦国的相国,势力煊赫,不可一世。
但洞明时势的范雎清楚地认识到,穰侯与秦昭王之间的矛盾总有爆发的一天。那一天,就是他韬光养晦后一击制胜的时候。
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穰侯准备派出远征军,穿越韩、魏两国,跋涉千里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座城池。按照秦国的征战潜规则,谁打下来的城池很有可能就分封给谁。穰侯的封地已经到了陶这个地方,与齐的纲、寿相距不远,穰侯伐齐的目的明显是扩大自己的封地。
范雎感到时机成熟,当即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点出穰侯的不良用心,并特别强调有些话不能在奏章上说,必须要和秦王面谈。
秦王看到上书以后龙颜大悦,马上传召范雎。为了安全起见,会面的地点选在离宫。范雎到了离宫,故意到处乱窜,引起人们注意。有宦官怒斥他:"大王驾到!你休得胡闹!"范雎故意高声大呼:"我只知道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里来的什么大王?"一字一句,都准确无误地传到秦王的耳朵里。
秦昭王不是不知道太后和穰侯独断专行目无君主,只是自己势单力孤,无计可施。范雎的话虽然刺耳,却使他心中萌生了一丝希望。
于是,秦昭王令左右回避,长跪于地毕恭毕敬地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要教诲寡人的吗?"范雎极力抑制着内心的兴奋,几次假装推辞。秦昭王最后真急了:"寡人难道如此不堪,先生真的不愿同寡人一起成就霸业吗?"
范雎觉得火候到了,方才开口道:"秦国之所以还未成就霸业,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穰侯为臣不忠,大王进攻策略有问题。如今,穰侯千里伐齐,其计不妥。出兵少了,打不过齐国;出兵多了消耗太大,韩、魏两国难保不会在背后捅秦国一刀。
所以我建议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得一尺,得一寸,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韩、魏地处天下之中枢,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要想称霸天下,必须控制韩、魏两国而威加于楚、赵;摆平了楚、赵,解决齐国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秦昭王听得心花怒放,当即拜范雎为客卿,专谋军事。
作为秦昭王的高级军师,范雎首先把枪口对准了魏国。秦昭王依言行事,派五大夫绾伐魏,攻下怀城;两年后,又打下了魏国的邢丘,范雎的大仇人魏齐后来也被逼自杀。
下一个目标是韩国。范雎上书:"韩国和秦国犬牙相错,地形复杂。对于秦国来说,韩国就像树干里面的虫子,实为心腹大患。"
"我早就想收编韩国,无奈韩国不从,不知先生有什么办法?
范雎拍着胸脯向秦昭王保证道:"这个问题好办。发兵荥阳,断绝巩地与成皋之间的通路;北上太行,截断上党与新郑的联系。这样韩国一断为三,国都新郑岌岌可危,不怕韩国不乖乖听命。"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范雎与秦昭王之间日益亲密,他的地位也逐渐巩固。紧接着,范雎开始进行内政上的改革:固本弱枝斗穰侯。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宣太后病重,眼看时日不多。秦昭王一面在太后病榻前尽孝,一面和范雎紧锣密鼓加快夺权的脚步。当年九月,穰侯被剥夺兵权,逐出咸阳,前往封地,不久抑郁而终;十月,宣太后驾崩。
至此,秦昭王大权在握,范雎被拜为新任相国,封于应城,号为应侯。从此,范雎在秦国主持朝政达十余年,为秦国日后完成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