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西游记 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与长春的一段情缘
单田芳,中国评书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多少人是听着《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等评书长大的,他的评书《三侠剑》《童林传》《乱世枭雄》《水浒外传》又是多少人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真是太贴切不过。今年9月中旬,享年84岁的单田芳过世后,老艺术家的声音依旧长留人间。翻阅艺术家的往事,单田芳年幼时曾生活在长春新民胡同,他与老长春还有一段情缘。
九岁的单田芳来到长春生活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单田芳从小随父母奔波演出,耳濡目染,十三四岁就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幼年的单田芳随父母辗转齐齐哈尔、吉林、沈阳,1943年,一家人来到长春。他在自传中记载了这段经历,当时,一家人住在新市场旁边的小五马路,母亲在新市场富海茶社说书,掌柜的叫梁富,所以才取名叫富海茶社,这是当时长春最大的书馆,能容纳二百多人。掌柜梁富是个大块头,为人厚道,为单田芳一家安排了比较好的住处。当时市面上比较太平,听书的人也多,单田芳一家人的收入也很可观。
据他的记载,富海茶社旁边是个杂货铺,杂货铺的主人是一对刘姓老夫妻,老夫妻的大女儿是长通路小学的老师,也是后来单田芳插班入学的班主任,当时,单田芳的学名叫单传忠。今天的我们觉得单田芳出身曲艺世家是无限光鲜的事情,但当时的艺人地位低下,被人归为“下九流”,年少的单田芳会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愧。
他在自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小事:一个星期天,班主任刘老师找了几个同学去杂货铺帮忙,而杂货铺的旁边就是单田芳母亲说书的富海茶社,隔壁传来鼓声、三弦声、说唱声,非常热闹,同学们很好奇,都伸着脖子往里看,这时刘老师说:“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是唱大鼓书的,你们不知道这是单传忠他妈。
”单田芳一听,顿时臊红了脸,他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是,“半天没喘过气来,感觉天旋地转,无地自容”。
记忆里有小人书铺
在单田芳的童年记忆中,长春新市场的小人书铺是最幸福的回忆了,在诸如踢毽、跳绳、踢球、拍球、弹球等童年游戏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小人书。当时新市场里有很多小人书铺,都不大,屋里有桌子有凳子,十分简陋。要看书需要花钱租,什么武侠小说、鬼怪小说、侦破小说等,只要花上几分钱就能看上一天。
父母给的零花钱,单田芳基本都消费到小人书铺里了,他第一次接触《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都是从小人书中。可以说,小人书中这些精彩的故事,对他后来的评书生涯有着关键性的启蒙作用。
再后来,单田芳一家设法出了东大桥卡子,离开了长春,在1948年8月15日到了吉林市。
成为备受听众喜欢的评书大师
单田芳是1954年正式走上评书舞台的。1979年5月1日他重返书坛,首播的评书是《隋唐演义》。一开始,人们听单田芳沙哑的嗓音很不习惯,随着评书的连续播出,改善了那时候枯燥单调的市民文化生活,连续听下去,越听越来劲儿,一到评书播出的时间,有很多人都会守在收音机旁或拿着半导体收听。单田芳浑厚沙哑的声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磁性,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中,牢牢抓住了听众的心。
那时候,新民胡同的人家,有不少特意把“戏匣子”声音调大,方便邻居们搬来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集中听单田芳的评书。如今,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胡同里喜爱评书的氛围已经不再有了,但新民胡同里昔日单田芳家的老邻居们,一定还记得单田芳一家。(记者 赵娟 通讯员 李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