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妻子 林觉民牺牲两年后妻子抑郁而亡
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者,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打入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与妻书》。
在家中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从照片上看,林觉民长相一般:长脸、粗眉、细眼,表情执拗。他生活在小康之家。嗣父林孝颖是一个廪生,怀才不遇,寄情于文人的修身养性。
觉民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但他却不愿学做八股文。13岁那年,当他被迫应考童生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就第一个走出考场。林父为此不安,安排他投考自己任教的全闽大学堂。林觉民有辩才,在大学堂里纵议时局,演说革命。林孝颖指望校方严加束缚。总教习却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浩然之气。”
当时的清政府在国门开放、洋务改革之后,虽然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戊戌变法”,但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梁启超、杨度、孙中山等人的头脑里,跟无数同胞的日常生活相距十万八千里。一天晚上,还是中学生的林觉民在一条窄巷里跟人讲论“垂危之中国”,声泪俱下。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孩子模样的林觉民还在家中办了一所小型的女子学校,讲授国文课程,动员姑嫂们放了小脚。周围的亲人开始习惯觉民离经叛道的言行,但他们从未想象,四五年后的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闯入总督衙门。
黄兴来信:广州起义筹备中
1907年,林觉民赴日本留学。他在日本4年,攻读哲学,还学日语、英语、德语。这个瘦削的中国男人留学东洋,心中所思则是祖国的现状和前途:“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
1911年春,黄兴等人从香港来信说:“广州起义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于是林觉民回到福州,他的任务是发动当地革命组织响应,并选拔福建志士前往广州去壮大队伍。农历三月十九,他带着一批志士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当然,在短暂的几天里,他回到家中跟家人团聚过了。
一群玩命的人到了广州寻死,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即使今天我们对革命尚不了解,公正地说,黄兴们策划的广州起义如儿戏、如行为艺术,他们只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人数不过几百,却企图攻占总督衙门。这连大规模群众性聚会骚乱都谈不上,这群玩命的书生所能凭借的只是理论、骚乱、口号,还有报纸、杂志和传单,以此与一个庞大的帝国对抗,他们却坚信不疑。
林觉民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林觉民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强大自信:“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 ——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
清军水师提督侍奉痰盂
林觉民与同盟会员攻入督署时,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他们点了一把火,转身扑向军械局。当大家涌到东辕门,一队清军横斜里截过来。一发子弹打中了林觉民的腰部,林扑倒在地,随后又扶墙挣扎起来,举枪还击。枪战持续了一阵,林觉民力竭不支,慢慢瘫在墙根。清军一拥而上,把他抓住。
林觉民在受审时打动了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和两广总督张鸣岐。一介武夫的李准为少年觉民折服,他招来衙役,解除镣铐,摆上座位,笔墨侍候。林觉民写满一张纸,李准即趋前取走,捧给张鸣岐阅读。
据说,林觉民一时悲愤难遏,一把扯开了衣襟,挥拳将胸部擂得嘭嘭地响。一口痰涌了上来,林觉民大咳一声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准起身端来一个痰盂,亲自侍奉林觉民将痰吐出。张鸣岐则对旁边的一个幕僚小声说:“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幕僚哈腰低语:“确是国家的精华。大帅是否要成全他?”张鸣岐立即板起脸正襟危坐:“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杀!”
《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
林觉民死后葬于广州的黄花岗荒丘,一共有72个起义的死难者埋在这里,这就是后来人们不断称扬的黄花岗烈士。
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多是青春少年,林觉民留给了后人永远的想象。起义前三天的夜晚,林觉民与同盟会会员投宿香港的滨江楼。当同屋的两个人酣然入睡后,林觉民独自在灯下给嗣父和妻子写诀别书。
《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在林觉民就义后不久,这方手帕被人送回福州,从林家门缝里偷偷塞了进去,到达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的手上——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林觉民与情投意合的陈意映确实是恩爱非常。
1个月之后,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5个多月之后,武昌起义;又过了1个月,福州起义,闽浙总督吞金自杀,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据说,福州的第一面十八星旗由陈意映与刘元栋夫人、冯超骧夫人起义前夕赶制出来。
革命成功了,陈意映却得独自承受丧夫之痛。两年之后,陈意映抑郁而亡,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之中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