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的经典例子 投资都有“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近期又再掀起网络热议,这个概念不单可以解释回忆错配问题,更可以拆解散户集体中伏的投资现象。
记忆错配定「穿越阴谋」?
「曼德拉效应」的确与南非人权斗士曼德拉有直接关系,提出此理论的Fiona Broome发现,不少人像她一样以为曼德拉在八十年代已死于狱中,但事实上曼德直到2013年才离世。于是有阴谋论家把「曼德拉效应」与内地剧常见的穿越桥段连成一起,推断大部分我们集体记错的大事件,都是被穿越时空的未来人高重整历史所致。
阴谋论听起来当然很吸引,但不少引证「曼德拉效应」的例子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回忆,例如不少网民以为美国百货店J.C. Penney原名为J.C. Penny,此误会源于多年来不断有网民串错了J.C.Penney的店名,引发「习非成是」假象。由此可见,触发错误回忆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以讹传讹的谣言。
外国曾有研究让学生看一幅宾尼兔在迪斯尼乐园拖着小童手的合成照,再询问受访学生他们在迪斯尼乐园看到宾尼兔的回忆,结果有六成五受访学生表示曾在迪斯尼乐园与宾尼兔握手,而我们都知道除非遇上刻意恶搞Cosplayer,否则根本不会在迪斯尼乐园遇到宾尼兔。此例子说明流言误导我们记忆的威力,今时今日身处假新闻泛滥的年代,我们就更容易成为「曼德拉效应」苦主。
谣言止于「智者」
股市是流言满天飞的地方,自然衍生大量「曼德拉效应」陷阱。经典例子正是与近期市场焦点iPhone有关,当年iPhone掀起热潮时,鸿海同系公司富智康有一段时间被封为苹果概念股,但富智康一直主力为其他品牌代工生产智能手机,根本难以直接受惠有新iPhone推出。
为避免误会,今年财金界推介苹果概念股都集中从技术层面出发,预计那些企业会成为新一代iPhone带来智能手机新标准的受惠股份。部分散户看到这类分析涌现,或会醒起每逢iPhone推出就要买苹果概念股的「深刻」回忆继而追货,甚至单纯睇价钱选股,而未有仔细了解苹果概念股的技术及业务范畴的「含金量」,就有可能在高位接下火棒成为「曼德拉效应」苦主。
股市「曼德拉效应」另一陷阱是业务经常转型的细价老千股份,散户可能因为早年短炒这些股份赢过钱,因而牢记着这些股份所属行业。当某类股份热炒时,散户未曾细想就吸纳业务已转型但还未转名的细价股,结果只是白忙一场。过去已有散户在讨论区列出多只转型不改名的细价股,似乎连细价股大户都留意到此效应,因此策动业务转型多时仍懒得改名。
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所谓「智」是指掌握信息的能力。「曼德拉效应」苦主深信其错误回忆源于他们懒得求证。同样道理,散户愿意花时间了解一下目标股份业绩及最新公告,了解公司的业务及营收是否与自己记忆有所出入,就可以减少一厢情愿押错注的机会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