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的军刀 何应钦:接收冈村宁次军刀的中国军人(组图)
从1931 年2 月到1933 年2 月,何应钦亲自指挥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先后指挥20 万、30 万、50 万大军,进攻中央苏区,企图一举消灭中央红军。但三战皆败,在国民党军界有"干才"之誉的何应钦,在红军面前损兵折将,丢尽颜面。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大发雷霆,哀叹:"唯此次挫败,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何应钦也惶惶不安,借故返回南京,逃避和红军作战。
1933 年3 月,张学良因奉蒋介石之令,丢失热河,引咎辞职。刚从江西内战前线败阵下来的何应钦,被蒋介石派到北平接替张学良,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主持华北军事。3 月至5 月间,何曾督率国民党中央军和一些地方部队约35 万人,在长城一带的冷口、喜峰口、南天门、古北口、石匣等地抗击日本侵略军。
5 月,长城抗战失败后,何应钦派总参议熊斌为最高代表,同日本最高代表、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塘沽协定》。
1935 年4 月,国民政府根据重新制订的军衔等级,给高级将领颁授军衔,授任何应钦等8 人为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名列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之后,位居第四,排在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之前。何应钦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系统唯一的一位一级上将,蒋介石是特级上将,而其他嫡系将领刘峙、蒋介石与何应钦( 左)等诸将官在南京灵谷寺。
顾祝同等为二级上将,张治中、陈诚等为中将。可见何应钦当时在蒋介石嫡系将领中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同年7 月,何应钦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秘密协定,即中国现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卖国协定之一--《何梅协定》,出卖了华北的大部分主权。
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各派力量迅速分化组合,形成了以何应钦为首,戴季陶、吴稚晖、居正等为骨干,有黄埔系大多数将领为基础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孔祥熙为首,得到冯玉祥、李烈钧和宋子文等支持的和平解决派。
两派为如何救蒋脱险,如何对付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如何对待中共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尤其是何应钦与宋美龄曾大动肝火地争吵。宋要求先救出蒋介石后,才能发兵"讨伐"。何则毫不退让,宣称,为维护国民政府威信,应立即出兵"讨伐"。
宋无路可退,只好挑明了说:"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生命。"何见不能制止她,气急败坏地吼道:"你女人家懂得什么?只知道救丈夫而已!国家的事,不要你管!"宋无奈,声泪俱下地回嘴道:"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
"并低声骂道:"以后我要你这个姓何的瞧瞧,到底是女人家懂得什么,还是你这个臭男人懂得什么!"12 月16 日,在国民党第22 次中央政治会议上,经过一番舌战,主战派与主和派终于达成妥协,决定推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迅速指挥中央军进攻西安。
会后,何应钦即任命刘峙、顾祝同两员大将分任讨逆军东、西路集团军总司令,举行所谓"白衣誓师",调动十几个师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西安。
同时,他又令空军由洛阳起飞,轰炸西安。但由于宋美龄等强烈反对,何应钦也怕"玉石俱焚",遂改令只轰炸渭南、富平、三原,进至西安近郊示威即可。张学良、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也群情激愤,准备应战。
新的内战一触即发。蒋介石见势不妙,急忙于17 日发出停战手谕。国民政府于是决定18 日至22 日期间,暂停轰炸。经过争执,何应钦允许宋子文以私人名义赴西安面见蒋介石。同日,何应钦收到张学良的抗议电,要求中央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由于中共中央代表团的调停,张、杨顾全大局,主和派也从中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何应钦的"讨伐"不得不中途停止。
关于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往的书刊一般都认为何力主"讨伐",是企图置蒋于死地并取而代之。但近来也有人提出,何应钦主战的动机,是以救蒋脱险,惩治张、杨和反对联共抗日为目的的。这充分暴露了他一贯亲日和顽固反共的立场,也表现出他和蒋介石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何应钦在四川主持整军会议,即被蒋召回南京,商讨抗日大计。8 月,何出任军委会军政部长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广州,第二年初任军委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为蒋介石最高军事助手。
这期间,何应钦参与指挥了徐州、武汉、南昌、随枣、长沙和桂南会战。作为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但由于蒋喜欢越级指挥(张治中说蒋常常隔着"多少级的直辖长官,把一连炮兵随便调走了"),何不免要为蒋的战略失策大背黑锅。
不过何的军事认知也未尝没有问题。以抗战八年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淞沪会战为例,何氏认为"双方无限制增兵,我为确保江南腹地,又不能不以精锐部队与敌周旋……此时北正面只有采守势作战,逐次抵抗,与敌持久",但李宗仁则指出"极不应以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作孤注一掷",因为"上海地狭薄海,敌人陆海空联合作战,极易发挥威力"(白崇禧语)。
事后看来,淞沪会战如此之大的牺牲不过是蒋为洗雪"中央军之无能"而"徒凭一时之偾兴"的恶果而已。
1941 年1 月,何应钦与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一起,按蒋介石的意图,策划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命令其亲信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组织对新四军的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被围的9000 多新四军官兵,除1000 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分被俘,大部分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牺牲,使华南抗日事业蒙受严重损失。
1943 年2 月7 日,何应钦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偕同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等飞赴印度检阅中国远征军。何此行奠定了中国军队驻印训练及远涉缅甸丛林配合英美盟军作战的基础。1944 年11 月20 日,何担任了近14 年的军政部长职务,被蒋介石的另一亲信陈诚夺去。
1944 年12 月25 日,何应钦在昆明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统一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作战、指挥及训练,兼指导贵州全省党政事宜。何在昆明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的 36 个陆军师,再次受蒋委托指挥中央军。
昆明练兵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大部主力,是蒋的王牌。1945 年1 月底,中国远征军攻克缅北重镇苗斯,与滇西的中国军队在滇缅公路会师。何于2 月初飞赴该地,主持升旗仪式,后参与指挥了中国远征军的第二次入缅作战,3 月7 日克腊戍,30 日与英美盟军胜利会师,第二次缅甸战役胜利结束。
何应钦回昆明后,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美军参谋长麦克鲁少将等由昆明经兴义到贵阳,在兴义停留5 天,这是他离开家乡兴义到贵阳陆军小学以后,近四十年时间第一次回到故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故乡。何到兴义时,同欢迎他的人热烈握手,对小学时的同学、故旧,直呼当年诨号,神态轻松活泼,感情真挚。当晚,县政府举行宴会招待其一行。何在席中畅谈思乡念旧之情,心情极为欢快。
1945 年5 月,何指挥所部4 个方面军在湖南、广西对日本侵略军进行反击,收复桂林、柳州等地。8 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何受蒋介石之命"办理全面受降事宜"。9 月9 日,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正式接受日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的降书。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应钦一生最风光的一日。
1945 年9 月9 日上午9 时,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此隆重举行。9 时9 分,受降仪式开始。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陆、海、空军上将顾祝同、陈绍宽、张廷孟等5 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小林线太郎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和舰队司令官福田中将等人;东西两侧观察席上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中国官员汤恩伯、李明扬、郑洞国、廖耀湘、谷正纲等人。
日军参谋长把日军的编制、人数、装备、驻地等清册双手捧交给何的参谋长肖肃毅。肖用一只手接过清册。接着是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在219 名国民党陆海空军将校、51 名国民政府文职官员、47 名盟国代表以及88 名中外记者的注视下,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
事前规定,日军投降代表前后应向何敬礼三次,何不必还礼。但冈村向何交降书时,何禁不住起身还礼,使在场的中外记者及有关人员瞠目结舌。
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最高长官蒋介石接受投降书。
日本军人一向以降为耻,而冈村宁次此时却感到"轻松"。冈村宁次当天日记写道:"8 月10 日以来,虽不断受不愉快心情折磨,但其后因《对华处理纲要》业已确定,并决心亲自掌握处理,加以所接触的中国方面要人态度颇为亲日,而又是向友人何应钦投降,从而产生一种轻松之感,在今天的签字仪式上也未特别紧张和担心。
"能够让一向以降为耻的日本军人在受降签字仪式上感到轻松,那是因为中国方面有非常之举:何应钦为照顾"友人"冈村宁次的面子,特将受降仪式日方不准佩带军刀入场改为冈村向其呈献军刀;冈村在投降席前站定致礼,何欠身还礼;日方呈上降书,何站起来双手接捧;冈村退席时,何再次欠身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