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芳断桥 纪念越剧艺术家毕春芳 |《王老虎抢亲》的杭州情怀
今夏, 由母亲毕春芳的学生丁小蛙联合戚雅仙女儿傅幸文,发起了为期三个月《王老虎抢亲》“江南行”的巡演计划,携手戚毕弟子代表王杭娟、孙建红、朱蔺、李晓旭等其他苏浙沪的专业院团演员参与,并得到上海剧协、上海非遗组织和上海越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引发我的寻根思考。
越剧是江南文化传统的结晶,感谢父母给我起名“吴越”,令我“名中注定”要来关心和帮助弘扬这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千多年前的“吴越国”,疆图囊括十三洲、一军、八十六县,包括了这次“江南行”到达的所有七个城市。杭州则是古代“吴越国”之都,怀念母辈、饮水思源,以此话题说辞无限。
越剧《王老虎抢亲》是个杭州故事。据考证,英俊潇洒的“江南才子周文宾”纯属文人虚构;但“清河坊是个好地方“却唱红了大江南北,或许因此而提醒当地政府于1999年决定将杭州老城区的这个“清河坊”维护起来,成为今天闻名的旅游景点。
想到戏中“周文宾“编造许大姑娘“清河坊开豆腐店”、“后面住个吴道士,前面住个郑算命,左面住个王皮匠,右面住个冯医生,隔壁住个陈货郎”,看到今天的清河坊集合一百余家老字号的杭州特色店铺,我们不难领悟编剧红枫先生所巧妙想象的“才子”也“街头”之魅力,再次折射戚毕艺术一如既往的接地气。
杭州情缘戏内戏外。戚毕大师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中,以杭州为背景的真不少:比如《白蛇传》- “游湖订盟“、“断桥倒塔” ……毕春芳所塑造的药铺小伙计“许仙”极度完美地衬托了戚雅仙的下凡仙女“白娘子”,两年前连“解放日报”都把我追悼母亲的文章标题改用上“想听缠绵缭绕的那一声‘娘子’”,可见其影响力之刻骨铭心;又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戚毕大师在越剧舞台百家争艳的鼎盛时代,崭新呈现这出“杭城读书”的传统骨子老戏,独树一帜再创经典;更有毕春芳另一部轻喜剧的里程碑之作《卖油郎》- 57岁的毕春芳挑战自我,无惧失败的风险,从得心应手的风流才子、帝王将相演到了街头小市民,“挑担西湖去卖油”,赢得又一代新观众的巨大赏识。
在生活中,戚毕和杭州也实有姻缘佳话:1955年夏天,上海婚宴后毕春芳和新婚丈夫吴佩承从锦江饭店边门“逃出”,避开数百名围观的戏迷直接赶去火车站,连夜去杭州度蜜月,并在那里和同行好友筱月英及未婚夫孙正阳欢聚;以家庭影集中那些珍贵照片为证,1959年夏天戚雅仙和傅骏也在杭州度蜜月,并有父母带着我和《王老虎抢亲》创作团队大部分主创成员及其家属相陪伴。
戚毕两家人都很喜欢杭州,于是在我记忆中充满着年少时光游览西湖和在湖滨路15号“杭州华侨饭店”门前跟大人玩耍的情景。
越剧和江南是鱼和水的关系。年青的戚雅仙、毕春芳在1951年刚搭档后不久曾谢绝加入总政文工团的邀请;就是因为她们坚持留在江南观众的生态之中, 关键性地“鱼不离水”,才成全了戚毕流派的成长壮大。 “戏曲和方言”,这不光是相声大师侯宝林某个作品的名称,而是中国地方剧种的血液命脉。
建国初期1950年代的上海五百多万人口中,超过88%是江南籍贯的居民,记得老一辈的多数还没能摆脱他们浓重的乡音;再加上5%的安徽籍市民,上海当时绝对以 “吴” 语为主流方言,成为吴越文化的升华平台,造就了那个时代的越剧辉煌和流行。
但如今的上海,那个语境早已不复存在:就连本市出生的青壮年们,上海话的表达能力都明显不如普通话顺畅;进内环范畴,都差点只能用国语社交了;市中心CBD圈里,光讲英语也足以轻松过日子!当主流社会消灭了地方戏曲的土壤,越剧在这里被边缘化实在情有可原。
跨行跨界跨代来反思,时尚和越剧一样都需要语境,波普艺术的蓬勃发展依赖和受众的语境沟通。当年,台湾“天王巨星”周杰伦含糊不清的哼唱风格能星火燎原,应归功于他代言了青少年不屑一顾的语境;也因为美国黑人的特殊语境,才迸发出嘻哈音乐 … 那些语境的普及扩张,人多势众力量大,形成流行。
观察近二、三十年来不少探索越剧发展的新思路、新尝试,似乎求形式上与时俱进的为主,比如学习日本的宝冢音乐剧,又比如用上西洋乐器和现代乐队的载歌载舞,别扭和纠结都可以怪罪缺失和萎缩的语境,所以很不尽人意。
民族文化的进化,不可好高骛远地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不懂语境,不顾语境,或不贴语境,都必然失败。越剧创新是否姓 “越” 的问题,其实事关语境;一旦脱离语境,追求优秀则为空谈。我的感觉,戚毕艺术成功的最大胜券可能就是她们牢牢捉住了观众的语境 ,不满足于让人听到,而是以她们的吐字行腔和真实动人,走进了江南观众的心坎中。
地球村的大环境,渐渐同化了全世界的审美观,同时又催生和激励着异化的追求和对各自民族文化的欣赏。杭州离上海是“说远不远近不近”,现在高铁一小时就能到,但已不再是“上海后花园“;杭州凸显个性,浙商云集、民企林立并占主导地位(诸如娃哈哈和阿里巴巴集团),西子湖畔的本土情操滋润洋溢,包括周边的其他许多江南城市,庆幸保留了自己的土壤,显然继续代表着越剧的语境;难怪全国唯一的专业戚毕流派院团能在这里生存活跃三十年至今。
在此,我要特别恭贺戚毕学生王杭娟、孙建红的辛勤努力和劳苦功高!这次《王老虎抢亲》的“江南行”,找对了门道,如鱼得水;希望“水大鱼大” (借用著名财经媒体人吴晓波的时髦说法)。
杭州是吴越文化的中心地。两年前在母亲毕春芳落葬仪式上,我精心安排用杭州特产的纸伞遮档她的骨灰盒、点缀她的墓地,延续了戚毕的杭州情怀,并为这次活动悄然埋下伏笔。时光飞逝,但“人生易老天难老”。“上有天堂” – 《王老虎抢亲》 的 “江南行” 告慰两位母亲,她们一定无比骄傲;“下有苏杭” – 雅歌春韵满江南,美丽人间因有这样的好戏而不断欢声笑语,感恩先辈。祝愿吴越文化枝繁叶茂、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