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谭鑫培与戒台寺住持妙性老人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谭鑫培(1847—1917),名金福,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工老生,艺术造诣极高,许多京剧老生演员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对京剧艺术发展有极突出贡献,在京剧史上有继往开来作用.梁启超赠诗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句.谭鑫培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居士,生前遍参都城内外各刹长老.因善佛旨之慈悲,资财随地而施.行善既久,颇有所悟,于禅宗一门尤有心得.因发心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春季,在京西万寿戒台禅寺盛老和尚座下求受五支净戒,二十余年修持戒维谨

      谭鑫培(1847—1917),名金福,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工老生,艺术造诣极高,许多京剧老生演员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对京剧艺术发展有极突出贡献,在京剧史上有继往开来作用。梁启超赠诗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句。

谭鑫培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居士,生前遍参都城内外各刹长老。因善佛旨之慈悲,资财随地而施。行善既久,颇有所悟,于禅宗一门尤有心得。因发心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春季,在京西万寿戒台禅寺盛老和尚座下求受五支净戒,二十余年修持戒维谨恒。

念得戒台寺常住之深恩,毫无报称,遂以护庇常住为已任。与戒台寺前代主席妙老人(妙性老人即盛林禅师)尝朝夕相对,以兄弟相称。虽有僧俗之殊形,而其心心相印、若合符契。因念人生若寄,泡影驹光,一旦无常,向何处晤佛耶。

爰商之于妙老人,愿假寺中一席净地,永作佳城。俾他日百年得以遥对金窝,方遂夙愿。妙老人亦念廿载之道侣,不忍相违。遂将寺中茶棚地十二亩让与谭君,以遂善念。立有石桩为界。今兹戒台寺当代主席达文和尚,踵先师之遗志,为之栽种树木,修造坟园,督工营造,次第告成。

因念此事之端末,胥由两造之感情而发生,他年勿论何人,不得擅伐树木及发生他种情弊。其看坟工人亦由寺中代为就近查看,俾可永久。现届竣工,用特两造公同勒石,以志兹事之缘起而作凭证云尔。中华民国四年(1915)。谭君鑫培居士,戒台主人达文。(见《栗园庄谭鑫培墓地碑》)

谭鑫培墓地在戒台寺以东的栗园庄村,靠近永定河边,地势平敞。墓地呈方形,转角处立有青石界桩,高1.4 米,均刻有"英秀堂"字样。墓地四周植有两排柏树,两排杨树,至今已近百年,树木已高入云天。因地处永定河边平原之上,墓地郁郁葱葱的松柏树林尤为醒目。

谭鑫培生前是戒台寺的大施主,他与戒台寺两代主持保持交往,即清末的盛林老和尚(即妙性方丈、妙性老人),以及民国初期妙老人的弟子、戒台寺住持达文和尚。

据恭亲王之子载滢诗文披露,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他们一家在戒台寺里避难,得到妙性的关照,妙性老人晚年住西四北二条报子胡同隆长寺,载滢还时常从恭王府前去看望他。

戒台寺将庙产十二亩给予谭鑫培作为墓地,证实了他与戒台寺的深厚机缘。据周贻白先生《中国戏剧史讲座》记载:

谭鑫培,名金福,以字行。湖北武昌人。他父亲叫谭志道,唱老旦,是一条左嗓,吃调很高,唱起来好像鹨鸟的鸣声。北方俗称鹨鸟为"叫天子",因而叫他"谭叫天"。鑫培初期登台袭其父号,故一名"小叫天"。谭氏起初原唱老生,因为嗓子坏了,便改习武生。

专在北京附近的县城或农村演出,当时管这种搞法叫"跑帘外",叫这种戏班为"粥班"。意思是指在这种戏班唱戏,收入所得只够喝粥。其生活艰苦可想!至于"跑帘外",虽然比不上京中名角那样养尊处优,但可以借此锻炼功夫,琢磨业务。

谭鑫培到后来能够名震一时,成为名角,"跑帘外"这一时期,对他的艺术的增进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不但在粥班唱过戏,而且充当过保镖,替人家看家护院。因此,他的武功也非一般花拳绣腿的假把式可比。

他在光绪初年由粥班又转入北京的"三庆班",仍唱武生。根据光绪二年及光绪六年刊行的《都门纪略》所载当时各班名角,他的拿手戏是《大神州擂》王永、《金钱豹》猴儿、《攻潼关》二郎、《黄鹤楼》赵云,到光绪十三年他的嗓音恢复,便由"三庆班"到了"四喜班"改唱老生。

他的唱腔,以轻灵圆活、高低自如著称,所会的戏又极为宽博,文武昆乱,无所不能。若论他本身在唱功方面所走的道路,原属余三胜一派,不但汉调成分较多,而且咬字行腔也带有湖广音。

但他并不为余派戏所拘,见有好样儿就学。京剧中老生原分唱工、做工、武工三项,在旧日戏班术语,称为"安工"(唱)、"衰派"(做)、"靠把"(打),安工戏如《除三害》、《二进宫》、《乌盆记》、《碰碑》、《空城计》之类;衰派戏如《状元谱》、《天雷报》、《桑园寄子》之类;靠把戏如《定军山》、《战太平》、《镇澶州》之类(靠把即扎靠打把子的简称)。

谭氏对这三种路子的戏,皆有兼长,而所学不拘一格。

比方《碰碑》、《定军山》、《桑园寄子》,学余三胜;《状元谱》、《镇澶州》,则学程长庚;《空城计》,学卢胜奎;《乌盆记》,学王九龄;《天雷报》,学周长山。至于靠把武功,是他的本行,则或仿前辈名工,或自出新意。

他这种善学他人,有人认为是"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见陈彦衡《旧剧丛谈》)其实,谭氏学别人的地方,并非死学其一举一动或一腔一调,而是以自己所习过的戏码,参合别人的长处,加以融会而贯通。

比方《定军山》学余三胜,如果带"刀劈夏侯渊",余氏未必有谭氏那样好的武功。又如《战太平》一剧,是谭氏的杰作,原来是一出不受重视的开锣戏,由谭氏唱红。

这里面包括了老生的唱工做工和武工,便很难说他学的是谁了。至于《当锏卖马》,他可能是学余三胜,但酒楼耍锏一场,其双锏却是真把式。又如《翠屏山》,本来是梆子戏(秦腔),他扮石秀唱西皮,杀山之前的耍刀,不但是真刀,而且是一蹚真把式的"六合刀"。

有人说他的刀、锏都学的是一位武生名宿杨隆寿,但他在武工上具有真实本领,在当时却是有口皆碑的。又《琼林宴》一剧,这也是余三胜的戏,他在《闹府》一场,能把鞋子踢向半空,然后不偏不倚落在头上。

这也是他人所不能的一项绝技。他如果是死学一人或一剧,便决不会有这些发展。因此,他到了光绪二十年以后,便誉满京津,提起"小叫天",无人不知。在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攻京津时,有人作庚子即事诗,其中一首是:"太平歌舞寻常事,到处风飐五色旗。

家园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辛亥革命后,他还健在,梁启超题他的丝绣《渔翁图》,曾有"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之句。由此可见他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之大。

谭鑫培与戒台寺两代高僧交谊甚深,结下佛缘,其创立的悲怨哀凉的京剧唱腔艺术风格,与佛教禅宗空灵幽寂的宗风是一脉相承的。佛门清寂与梨园喧闹两相对照,其反差是如此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