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猛回头的评价 绝命书 | 《猛回头》陈天华究竟为何而死?
陈天华(1875-1905),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
母早逝,父亲陈善是乡村塾师。陈天华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曾辍学在乡间做小贩,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后入资江书院学习。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后又曾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拒俄事件发生,他积极投入这个爱国运动,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后回国准备策动武装起义。
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部浅近通俗的宣传作品。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满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不久,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1904年春,再到日本,入法政大学。8月,冒险回国,准备参加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事泄失败,又去日本。1905年6月,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
7月,孙中山到日本,主张联合各革命团体,组织中国同盟会,陈天华积极赞成。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后,他在《民报》上先后发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说《狮子吼》。
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陈天华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万余字,次日投海自杀。著作辑为《陈天华集》。
陈天华的死,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06年的春天,当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举行了一次公葬的会议,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会议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举行公葬。
对陈天华自杀的原因,长期以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1、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2、当时的《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天华以死相争。
3、以死报国,反对空谈救国。天华曾谈及自己能为国做的无非两件事,“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就愿意以身相殉。
以上原因,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使天华之死成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成为这个国家至今还在流血的很难愈合的伤口。那么,促使陈天华以命相殉的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一语蔽之,是中国人——他的同胞,促使了天华之死。
先说说陈天华死前所处的历史背景。
背景一: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三流国家,国家将亡是一个悬在无数觉醒的中国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题。这些热血青年的背后,是三亿多留着辫子的人群——这是怎样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这样描述这群人:
“中国人民,像抛洒在东方大陆上的无数种子,生根、发芽,他们在关中大地治河,在北方边陲的群山之巅筑建万里长城,在五岭蛮荒之地开辟草莱。他们跟传统文明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以自我牺牲的劳作和牛马一样的苦役为上流社会效劳……他们像蚂蚁、像芽虫、像蜜蜂,机械地活着,悲惨地死去。他们就像生物学上毫无质量可言的生物群,他们只能以数量保种取胜,以供文明不断地盘剥、杀戮。
这是我们东土大陆的奇观,自古及今,它都算人类世界最庞大的基因种群,但这个种群却以最卑微的姿态生活。它的个体成员要么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么被吃,要么离群索居,或者成为化外之民,一经化外,它的个体成员就为夷为狄。就是说,它的个体成员从未成为自己,成为文明的人格。这个种群,中国人民,似乎是为了一种奇特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请记住这个大背景,它对我们理解天华之死的意义有着重要启示:国家,是三流的弱国;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劳力、埋头的牛马和只能以在同类被杀中寻点乐趣的看客,数千年的专制使人们在做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得的交替中渐渐忘记了做人,忘记了爱恨情仇,忘记了身体里到底流淌的是什么东西。
背景二:直接促使天华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
1、当时满清政府为了挽回国衰民穷的颓势,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学美国、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其中以留学日本最多。对满清政府的未来,美国当时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曾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革命,日本正在为颠覆满清培养暴力革命家。
2、正是为了扑灭在日本留学生中越来越高涨的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2日,满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了一个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就是《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规则有很多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满清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3、这个规则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4、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而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毫无疑问,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种羞愤不是针对挖苦轻视中国人的日本人,也不是针对丧权辱国的满清政府,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天华之死不是为了抗议任何势力,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轻视生命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试图换来两个目的的实现:一是告诉人们,特别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二是用自己的死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蹈海自绝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有《陈天华集》。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