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的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

2018-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章炳麟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炳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宣传家,也是一位在国学上有多方面造诣的著名学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章炳麟的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

章炳麟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炳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宣传家,也是一位在国学上有多方面造诣的著名学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章炳麟的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

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章炳麟的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

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

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此后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

章炳麟的教育思想 国学大师章炳麟的简介

戊戌政变后,章氏仍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但章氏仍与康、梁等人保留着联络。

学术思想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自《齐物论释》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来自四个渊源:一为受乾嘉考证学的影响,讲求客观实证;二为跟随晚清诸子学兴起的潮流,对荀子、庄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扬,尊子贬孔;三为受到严复的影响,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架构;四为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唯识论,是章氏后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体系中充满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色彩。

除了这四大渊源外,顾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学诚、戴震、孙诒让、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也对章太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革命思想

认为共和政体不如专制政体

章太炎阐述的,有三层意思:代议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不能行之于中国;政党与议员勾结,这种共和政体还不如专制政体为宜。结论是建立共和政体只能是不得已之举。认为清朝推翻后,中国还是行君主专制为好。

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当时最重要的报纸《申报》对章太炎颇为关注,甚至有专门的记者记载大师讲课内容,然后发表到《申报》上。

1922年4月1日至6月17日,章太炎应江苏教育会的邀请,到上海演讲国学。

江苏教育会在《申报》刊出的通告中解释其何以会邀请章太炎演讲国学:"借西方之新学,以证明我国之旧学,此即为中西文化 沟通之动机。同人深惧国学之衰微,又念国学之根柢最深者,无如章太炎先生,爰持敦请先生莅会,主讲国学"。

章太炎此次讲学备受上海舆论界瞩目,《申报》进行了全程记录报道。此事之所以受到关注,与此时思想文化界各种学说、思潮 的活跃关系密切。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极大地影响了学界风向,国学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潮 。章太炎背负国学大师的头衔,对许多希冀保存国粹之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章太炎关于整理国学的态度、方法,自然为各方关注 。

关于讲学内容,《申报》派出专门记录人员,大多在讲演后次日即将讲演内容以连载形式刊出。章太炎此次国学演讲共分十讲, 前两讲略述国学之大概与治国学之方法,至第三讲转为阐述国学之派别,继而分经学、哲学、文学三类,详叙派别之分,最终一讲 则对国学之前途作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