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绿故事 从苏打绿开始说说什么是独立音乐
从2001年苏打绿成立到2003年确定六人阵容出道,05年以团体同名首专《苏打绿》火遍大江南北,到前段时间休团沉寂。
虽然苏打绿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些时日,但自出道就备受瞩目的他们在华语乐坛留下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对于苏打绿,你的定义是什么?流行乐队?台湾情歌组合?
其实对于苏打绿的定位一直只有一个:独立音乐人,并且是第一个登上台北小巨蛋的独立音乐乐团。
说起独立音乐,在最近两年和音乐有关的词语中,厂牌和独立可能是被提到过最多的两个新名词,比如去年大火的某哈和某子节目中都有所谓的厂牌环节,以及各大音乐流媒体平台开启音乐人入驻功能后纷纷“冒出”的许多独立音乐人。
但是对于什么是独立音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闹明白到底是以一个怎样的定义。
而在网上有着这样的疑问的人其实也有许多,在综合了许多的回答后我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独立音乐有着一些公认的定义,但是在界定和延伸上其实有着许多有意思的点需要每个听音乐的人去自我鉴定,所以本篇算是建立在网上的许多回答和自己思考了一段时间后的一些心得和理解,如有不准确或有失客观的地方欢迎指出和探讨。
百度百科上关于独立音乐的定义是这样的。
独立音乐(Independent Music,简称Indie music或Indie),或称硬地音乐。
其实很简单,就是发行音乐专辑的出版公司甚至是工作室或者团体。至于为什么和独立音乐密不可分,这个需要从二战后开始说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摇滚乐诞生的初期,Chuck Berry和Elvis Presley等摇滚先驱们尚未将摇滚乐带入主流。当时,唱片工业掌握在几家大厂牌手中,例如MGM(米高梅)、Decca(迪卡)、Columbia(哥伦比亚)等。
大佬们把控了主流音乐市场 ,而小厂牌们面对大厂牌分下来的面包屑,必须更艰苦地奋斗,为旗下艺人争取利益(然后剥削)。
但是因为小公司没有既成模式的束缚,反而能够录制一些更有创造性、更外向型的音乐,这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五十年代最伟大的摇滚乐先驱兼超级明星大都是独立公司培养发掘的。
五十年代的摇滚超级明星Elvis Presley
正是因为独立厂牌的大放异彩,使得大佬们的屁股终于开始坐不住了。七十年代,大厂牌们开始把触角伸向大多数成功的独立厂牌,许多独立厂牌成为大厂牌文化的一部分。
到了八十年代,独立意识成为了社会政治意识的一部分,它意味着不妥协的斗争意识,许多艺人、评论家和乐迷已经将大厂牌看成是扼杀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一大障碍。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想法的乐队选择在无人喝彩的情况下自己录制并签约独立厂牌或成立自己新的独立厂牌,以放弃商业成功为代价换得了艺术创作上的自由。
举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1986年,《NME》杂志集合了Indie圈子的22个新兴乐团,归类了相似风格的乐团作品制作了一卷卡带,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信订购,这卷卡带叫做C86(Cassette 1986)
著名音乐杂志《NME》
C86其实是一个概念、归类模式,或是Scene,并不是一种乐风或是Style,许多作品都是乐手在自己家中客厅录好音,用简单重复的概念演绎吉他声线。每一个乐团就像一个私密独特的个体,秉持着自给自足的音乐态度。
而这个概念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英伦地下吉他摇滚代名词,之后,C86的DNA几乎遗传到了每一个英国乐团身上。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看出了独立音乐最大的特征:不服从于主流,保持自己的创作自由和精神上的不妥协。
当然,作为独立音乐中的标志事件:大受欢迎的Nirvana离开独立厂牌Sub Pop,签约从属主流厂牌的DGC Records。也并不会有人把涅槃从此视为主流乐队,毕竟永远27岁的Kurt Cobain是乐迷心中永远的叛逆男孩。
那么再说到许多人对于独立音乐的一个疑问,独立=小众?
那我们再回头看看苏打绿:苏打绿没有签署任何的唱片公司 ,环球唱片只是他们的发行代理,签约于林暐哲音乐社。
苏打绿的每一张专辑从专辑的构思/词曲/制作/以及后期等都是由音乐社自己独立完成 ,唱片公司并不会干涉。
用青峰的话说:“环球是不会干涉我们任何作品的。不管是音乐、歌词、编曲、MV、包装设计、预购赠品都仍是我们六个人加上暐哲老师自己决定。”
所以indie=小众吗?答案很明显,并不一定。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独立音乐的前提是没有和任何唱片公司签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绝对),保证作品的独立自主性,不以商业运作为第一目的(非常重要)。独立音乐人们自己负责歌曲的写作录制行销视觉宣传等一切相关工作。
其实独立的概念在当下已经有逐渐模糊的趋势。
在过去的定义中,许多indie的作品和简单,朴素,大段的吉他使用挂上等号,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条件也越来越好,这种定义可能不再普适,人们已经可以在家就制作出足够精良和优秀的作品。
所以除了行销模式外,判断Indie Music的关键标准是什么?在查阅了许多回答后,我觉得最关键是[气质]。
也许对于非独立乐迷来说,这可能不太重要。但是这对于独立乐迷来说这是区分"你是否是我们的人”的关键衡量标准。
那什么是气质?我觉得这是整个独立音乐人/乐团所透露出来的整体想法,包括他们所有的artistic/creative control:作品理念(所秉持的精神、创作的动机、独立的思考)、视觉传递(专辑封面、海报)等等。
这些和流水线的艺人们拿着话筒对着电视机侃侃而谈的东西是不同的,翻翻他们的作品你也许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制作人、作词人、作曲人、音乐监制名单,可以说那些成功的艺人背后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团队呈现出来的一个作品,而艺人只是把这个演绎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而我认为这也是独立音乐存在的最大价值:为这个单调无趣娱乐至死的世界增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总会有年轻人从那些情情爱爱的流行歌里醒来,然后想去寻找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找到自我,而indie精神的存在是让独立的人通过这些透露着独立人格的作品去建立起精神上的链接。
当然独立并不是孤独的,从独立逆推到主流的案例已经不再少数,想想你听过的《安河桥》吧。
在我的理解里,主流=一定程度上的阉割,我们从未否认主流作品的不好,只是吃惯了水果罐头,超市是否应该也允许鱼子酱的存在呢?
说到这里,独立音乐/原创音乐/小众音乐的概念我想应该也比较明确了。
小众和主流or独立无关,只和受众的多寡有关,原创音乐只是自己创作的音乐,跟独立音乐从行销模式到作品内涵都有本质差别。
废话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如果在当下人们如果在某一个时刻集体的喜欢某一个歌手/音乐人再等到他的人设崩塌转投下一个是多么无趣的事。
去用心的听音乐,去感受那一颗颗独立的灵魂,不一样的思想,去追溯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不一样的表达。总比一句笼统的“好听”然后在音乐评论区瞎几把评论一个不知道跟这首歌有几把关系的故事去骗赞装逼要好得多。
有的人的歌里是厨房与爱,有的人的歌里是一整个星球甚至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