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 为何晚景如此凄凉
宋濂被朱元璋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曾经执教东宫,文领群臣。他精通散文,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也工史学,时人常将他与司马迁相提并论。他不像魏晋名士那样高蹈,反倒深谙两汉经学家的儒雅,他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也是后世观仰的楷模。但是,在他老年的时候险些因为皇帝而丢掉性命。
宋濂从小羸弱多病,家境贫寒,时常受冻挨饿,然而,在这样困苦环境中长大的宋濂却丝毫不像其他人那样畏畏缩缩。他志向远大,又聪颖好学,年纪轻轻便远近驰名,六岁可一日通读《蒙求》,九岁落笔成诗。
在他十五岁那年,乡人张继之闻风而来,问他多少日可通背四书,宋濂胸有成竹道:七日便可。张继之深表怀疑,就随机从书架上抽取了几本古书给他,等七日后再看。七日后,宋濂如约前来,任凭张继之如何抽查,都能倒背如流。
聪颖的宋濂有着儒士的淡然,也传承着读书人的气节与风度,但是他的骨子珍藏的也是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公元1360年,经过李善长的举荐,宋濂来到了应天府,成为了太子朱标的老师。作为太子的老师,他将来注定是风光无限的权臣,但是宋濂却丝毫没有骄躁的表现,仍然兢兢业业,对他来说,官职的大小无关于他的理想,他只要是在尽心尽力地做了便也足够了。
宋濂从小到大吃了很多苦,所以,他比其他人都更加体恤百姓的苦难,他将毕生所学都尽数交给了朱标,他殷切地希望朱标能成为一个仁厚的君王,百废待兴的王朝正等待他怀柔地建设。被宋濂谆谆教诲的朱标是一个好太子,也是一个好学生,和朱元璋的杀伐果断不同,他很仁慈,他知道苦难的滋味,但是,并不痛恨它们,听从宋濂的教诲,他决定以宽容慈悲的态度去抚平中原大地的满目疮痍。
朱标是宋濂得意的学生,在他身上宋濂看到了王朝光明的未来,也体味到了一个儒者身负绝学而后兼济天下的成就感,他抱着誓死忠君的态度决定再为大明王朝发光发热。公元1373年,他带领群儒知制诰,修国史,公元1374年,他受命考定丧礼服制。他规范了礼仪,重整了经学,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也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他虽德高望重,却从不卖弄资历,作风清廉,堪称时代的正面楷模。
宋濂是少有的纯粹的人,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仰,纵使朝中再怎么暗流涌动,他也抽身世外,不闻不问,对于他而言,学问修身比阴谋权术要有趣得多。他懂得保持距离,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洁白的羽翼,号令群臣确实威风,但遨游书海才是他想要的,难得的是,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想要泥潭中洁身自好实在困难,不久他就因为儿子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件之中,宋家遭受飞来横祸,宋慎与其次子宋璲都被依法处死,连宋濂本人都差点被逮捕入狱。在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苦苦恳求之下,朱元璋才缓缓放下了他的屠刀。
宋濂在这场清洗运动中幸存下来,但是,命运对他仍然不公平,他在官时,一心一意为着君主着想,尽职尽责,本本分分,但却得到了这样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宋濂有些心累了,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踏上了迁徙的路途,他也曾扪心自问究竟做错了什么,但迟迟没有一个答案,只能叹息一句伴君伴虎,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再也经受不起折腾了。
备受打击的宋濂隔年就死在了夔州,他死得很体面,正襟危坐,缓缓闭眼,作为这个时代瞩目的儒者,他选择了保留最后一丝尊严。人生机遇难料,但我们起码要活得体面一点,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