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1992年的实验 家乡人眼中的朱棣文:这个“美国佬”其实很中国
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他有望成为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裔。
这个长着中国人面孔、流淌着中国人血液的美国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昨天,姑苏晚报记者专程赶赴朱棣文的祖籍地太仓,走访了他的部分亲属和朱棣文小学的师生们。在他们的眼中,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朱棣文,其实很传统、很中国。
“母校”珍藏他的英文墨宝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有一所朱棣文小学。
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校。现任校长龚雪萍介绍,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经朱棣文本人的同意后,该校更名为朱棣文小学。
在朱棣文小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个个都是朱棣文的“粉丝”。副校长陆玲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朱粉”,她回忆说,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第一次来到朱棣文小学,那次是他应邀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讲课,抽空回到故乡探亲祭扫祖坟,顺便考察这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时隔8年,陆玲对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好放暑假,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参加科技制作兴趣班,”陆玲说,朱棣文对此很感兴趣,他非常赞赏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译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善于解答问题。
”此后,朱棣文的这个见解成为朱棣文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校还归纳总结出十六个字的“朱棣文精神”——追求超越、厚积薄发、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并以此作为学校精神。
陆玲介绍了朱棣文考察学校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学校请朱棣文题词,事先特意准备了宣纸和毛笔,没想到朱棣文傻眼了,这个“美国佬”面对自己老祖宗发明的书写工具,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十分尴尬。后来,学校临时找来了一支橡皮头的签字软笔,朱棣文这才“一挥而就”。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内,记者见到了这副“墨宝”:“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 and as the first school, it is 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a lifelong quest of 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 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 first step.
(中文译义“小学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第一站,愿学生们在这里学会热爱学习。”)题词通篇为英文,只有落款“朱棣文”为汉字,这三个汉字的书写水平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差不多,也是朱棣文唯一会写的汉字。
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太仓市区新东街上的朱棣文祖屋旧址,这里立了一块呈打开的书页状的汉白玉纪念碑,介绍了朱棣文的家族历史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这位老师介绍说,新东街以前是一条沿河老街,后来在城市改造时老房子被拆迁了,“以前这里是太仓最有特色的老街之一,跟现在的周庄差不多。 ”
小粉丝写信祝贺朱棣文
15日,朱棣文刚刚被正式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消息就传到了太仓。当天,朱棣文小学在升旗仪式上宣布了这一喜讯,发动学生给朱棣文写贺信。
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四名正在给朱棣文写信的六年级女生。一名女生在信中写到:“尊敬的朱棣文爷爷:您好!首先祝贺您被正式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朱棣文学子的骄傲。其实,能有机会代表全校同学给您写信,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但也有那么一点点紧张。
作为朱棣文小学的一员,我们是多么想念您啊!虽然我们相隔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但我知道,您也一定十分想念我们,那么,就让我们借此信聊聊吧!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建起了天文台,同学们可以在那里探索星空的奥秘……总之,校园是越来越美丽了。爷爷,我们知道您很忙,但我们还是盼望着您能在百忙中抽空回到学校里来看看我们。 ”
另一名学生写到:“那天,当老师告诉我们,您被正式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我们都沸腾了!是啊,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您就是我们无比崇敬的偶像,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的心依然牵挂着您。 ”
这4名学生也都是朱棣文的“粉丝”。2000年朱棣文访问朱棣文小学时,她们还都没有入学,因此她们都没有亲眼见过朱棣文,但朱棣文的题词她们个个倒背如流,在她们心目中,朱棣文似乎就是朱棣文小学的一员,自己就是朱棣文的校友。
四名小姑娘说,如果朱棣文能够读到自己的信并且回信,那该多幸福啊。
长辈眼中的“洋侄儿”——不会说中文,但是很中国
人们通常把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称为“香蕉”,意思为“黄皮白心”——长着东方人的面孔,内心世界却是西方的。但熟悉朱棣文的人都认为,他不是“香蕉”。
不会说中文,一直是朱棣文最大的遗憾之一,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一生中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所以,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 ”
现年83岁的苏州大学退休教师金灼章是朱棣文的亲姑母,在朱棣文父辈的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原名朱汝宇,后来过继给了金家。“二姐朱汝华、三姐朱汝蓉,抗战前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北大做教授,后来又去了美国任教;五哥朱汝瑾,也就是朱棣文的父亲,也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也去了美国。包括朱棣文在内,我们一家共出了12个博士、教授。 ”
金灼章回忆说,朱棣文两次回国探亲,自己都和他见了面,大家交流时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在祭扫祖坟时,他完全遵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对我们这些长辈也非常尊敬,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像一个中国人。 ”
居住在上海的朱汝琛是朱棣文的十二叔,他是国内亲戚中和朱棣文打交道最多的。在朱汝琛的眼中,朱棣文完全是一个普通人,一点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有一次,他来上海交大讲学,讲完后自己打了辆出租车就回宾馆了。”朱汝琛说,朱棣文衣着很随便,除了在正式场合穿西装之外,其他的一概是T恤夹克,言谈举止也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走在上海街头,只要他不开口说话,没人会以为他是外国人。 ”
朱汝琛的儿子目前也在美国,他在第一时间把朱棣文获得美国新政府能源部长提名的消息通知了国内的亲友。朱汝琛代表国内的亲友向朱棣文发电邮表示祝贺,他说:“朱棣文不仅是我们朱家的骄傲,更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 ”(高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