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评书 吉鸿昌《致妻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这封朴实又动情的家书是吉鸿昌走上刑场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份嘱托,现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女儿的回忆】"他为坚定的信仰而终生奋斗"刑场上的家书是给母亲最后的深情
吉鸿昌的女儿、83岁的吉瑞芝老人现就居住在天津。"9·3阅兵"时,她作为抗日英雄子女中的一员乘车接受检阅。
关于父亲的一生和最后的嘱托,吉瑞芝回忆"他为坚定的信仰而终生奋斗",母亲是最大的支持,刑场上的家书是给母亲最后的深情。
在吉瑞芝的记忆中,父亲有着坚定的爱国情怀。1932年,吉鸿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炮声中回到祖国,当年4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自己还变卖家产6万元来购买枪械。
亲自率领部队,几天之内连克数镇,直击察北重镇多伦。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当局和日军联合绞杀之后,吉鸿昌又在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他在家里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民族战旗》报。他的住宅也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因而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夫人胡红霞非常支持他的革命活动,不惜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女儿吉瑞芝还记得,那时候,父亲教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不当亡国奴"。
"父亲的一生从参加北伐,到退出军阀混战,再到拒绝内战,坚决抗日,这一路走来,他都在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他找到了,这对他来说是没有遗憾的。"吉瑞芝感慨道,"为一个坚定的信仰而终生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我的父亲做到了。"
而在吉鸿昌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夫人胡红霞给予了丈夫最大的支持。"说起妈妈,我心里就很不好受,她一辈子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太多罪。"吉瑞芝说到母亲时,眼中泛起了泪花。
从1927年结婚到1934年吉鸿昌英勇就义,在共同相处的8年时间里他们相敬如宾。婚后,吉鸿昌将妻子的名字"兰英"改为"红霞",寓意妻子有"霞光万道"之美。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
吉鸿昌被捕后,胡红霞百般进行营救。由于中国报纸肆意歪曲真相,胡红霞便找到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及时报道了国民党企图暗杀吉鸿昌的卑劣行径。胡红霞还专程跑到泰安,上泰山向冯玉祥求助。
在吉鸿昌被法租界工部局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前,胡红霞甚至打算卖掉位于法租界的房子,聘请法国律师用诉讼的方式阻止这次引渡。
吉鸿昌知道这些事情后,便嘱咐妻子营救是徒劳的。他在这封遗书中提到"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表明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本质的清醒认识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殉国前几个小时,吉鸿昌向敌人要了笔墨和信纸,给妻子写下了这封短信。信中的殷殷嘱托充满了他对妻子、儿女深深的爱护。他鼓励妻子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坚强地活下去。
写完信后,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妻子的怀念】整理吉鸿昌的史料传承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胡红霞曾作为吉鸿昌的遗孀在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当年17岁的吉瑞芝也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晚年的胡红霞开始搜集、整理关于吉鸿昌的史料,并在女儿女婿的帮助下陆续出了几本关于吉鸿昌的书籍。此后传承抗战革命精神的任务便落到了吉瑞芝身上,现在只要身体允许,每年她都要到全国各地部队、学校宣讲革命传统,讲述父亲传奇的一生和抗战故事。
(根据央视《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特别报道、央广网《难忘的抗战声音》栏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