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大月氏攻略 洛阳考古队首次走进中亚寻找大月氏遗存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中亚阿姆河以北区域。西汉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阻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翻开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
刘斌(中)与塔方考古队队员在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中亚阿姆河以北区域。西汉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阻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翻开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
大月氏西迁前的原居地在哪里?西迁后又生活在哪里?这个世界性难题一直没有答案。近日,作为我市首次走进中亚的考古队副领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刘斌从境外归来,讲述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寻找大月氏的考古故事。
1 奔赴乌、塔两国,寻找大月氏
学界公认,大月氏西迁中亚后的居住地是在阿姆河北,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但是,要想证实这一结论,必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
为寻找和确认古代大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今年5月至7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民族考古学研究所考古部组成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了寻找大月氏遗存的考古调查工作。
“这次联合考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应是大月氏的遗存之一。”刘斌说。
为寻找大月氏更多遗存,今年9月至10月,联合考古队又开赴塔吉克斯坦开展考古调查,此次调查的主要区域为塔吉克斯坦南部的贝希肯特谷地。该谷地属于西天山余脉南部,南北狭长,东侧为阿鲁克陶山,西部为巴巴塔格山,南部为阿姆河,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由于贝希肯特谷地位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三国接壤区域,一直属于军事管理区域,不对外开放,数十年没有开展考古工作。今年8月,乌、塔两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后,关系恢复正常化。借此契机,联合考古队才得以进入此地开展考古工作,这也是外国考古队首次进入该谷地。
在考古调查中,联合考古队共调查墓葬群9处、建筑遗址5处,其中大部分遗址和墓葬均为首次发现;在卡什卡尔村西南部道路两侧的小山包顶部及周边,共发现墓葬53座、房址2处。墓葬和房址均用自然石块堆砌,裸露于地表。墓葬为石圈墓,多数为直径3米到8米的石圈,也有部分直径1米左右的小石堆墓。
2 洛阳铲让外国队员惊叹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洛阳考古队队员的主要工作是大面积实地调查和考古勘探。当外国考古队队员看到考古神器洛阳铲后,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他们在考古中,因为没有洛阳铲,发现墓地和城址后,只能通过发掘来了解地下埋藏情况。要进行大面积发掘,有时候会破坏整个墓葬和城址结构,甚至会挖得千疮百孔。”刘斌介绍,外国考古队队员看到洛阳队员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根据土层判断是否有墓葬和城址,既节省力气,又找得准确,感到特别好奇和惊讶,纷纷拿着尝试,还打听能否帮他们的考古项目进行勘探。
虽然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种环境下的考古工地工作过,在蒙古国经历过无水、无电、无信号、半夜听狼叫,但在气温高达40℃、环境恶劣的荒漠戈壁考古,刘斌还是第一次。
境外大型考古活动,队员们小到衣食住行、语言沟通,大到人身设备安全,随时都会面临挑战。刘斌说,因为当地人烟稀少,他们就住在村民家里,吃饭也特别简单。
最难受的就是高温少雨天气,在荒漠上考古,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晒。“不穿长袖衣服,胳膊一会儿就晒脱皮了。”刘斌说。
3 境外考古将持续进行
刘斌介绍,近代以来,贝希肯特谷地由于缺少水源,人类活动一直较少。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早期卫星照片,他们了解到,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才有了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延续时间也只有10年左右,所以大量的考古遗存得以保存下来。
“此次调查发现的墓葬和建筑遗址,根据地面的陶片和试掘结果看,均集中在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到贵霜时期,相当于我国的秦汉时期,时代连续,保存较好,对建立完整的大月氏前后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非常重要。”刘斌说。
在贝希肯特谷地寻找大月氏遗存的考古工作仅仅是开始。随着联合考古队考古调查的持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大月氏考古成果浮出水面。(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