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前主石雕 陕西省咸阳兴平市霍去病墓石雕【文】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前后(约公元前117),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 左司空 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造。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18岁任剽姚校尉,受汉武帝重用,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后升任骠骑将军。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内,六次出击匈奴均获胜。汉武帝曾因他屡建奇功,为他修建宅第,他说出了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千古名句。
这位青年将军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特地在茂陵东面不远处,选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连山,来纪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并令中府工匠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兽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勋。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
另外还有更多的岩块是未加雕凿的。这些竖石分别安放于坟墓前面,丛立于坟冢之上,石雕、竖石、坟冢、草木共同组成了一个艺术综合体。这种独具匠心的坟墓设计,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托了主体雕刻马踏匈奴,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群体。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著名青年军事家。腮岁从军抗击匈 奴,因勇冠三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霍去病在短短的6年中,6次出击匈奴,为保卫国家、扫除中西商贸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碍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军追歼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内蒙古乌兰巴托以东),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
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 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霍去病墓底部长 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 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
石马是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雕都是用一块整石采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为注目前方,牛、羊则表现温驯,神态各异。这些雕刻手法多样,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 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斑纹不雕而现,异常生动。据目前所知,墓前置石虎霍去病墓是第一例。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显然已脱离了石刻艺术的初级、原始阶段,其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雕刻技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正如现代的根雕一样,选材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中造型构思的首要组成部分,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显然已经驾轻道熟地掌握了这一规律。石刻上有两处题铭,一为“左司马”,一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可见这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两位山东人极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两位作者。
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雕,只有在汉武帝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上发现了不少的石刻,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墓石刻。
这件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汉代大型雕刻艺术杰作。它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放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这匹战马形象被赋予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威武有力的人格象征,透过造型的表达,它向人们传递着两千多年前汉军严阵以待,维护安定和无坚不摧的军容信息,使观者感到振奋、壮美,仿佛是对年轻将领的气魄之写照。被视为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代表作,雄健超凡形神兼备。
马下仰卧的人象,也雕刻得生动逼真,刻画了被制降者一付无可奈何的样子,其面部表情细致入微,毛发森森,走刀犀利流畅,仍是汉石刻浑宏奔放的风格,线条疏朗而概括力强。
整体看来,战马雄壮稳实,人象则刻的浮躁猥琐,作品之上下两部分动静对比鲜明,卧人手握弓箭,作挣扎状,却显得干鏖无力。作品表现了被制降者倒而未宁的帖服前之一刹间状态,就特别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含畜力。
这件石刻高1.68米,长1.90米。竖于霍去病墓南侧。国宝级文物,现存茂陵博物馆。
霜天晓角,嘶风惊跃,奋然腾起之势,在这件石刻作品上,表现得韵味十足。有动感,有力度,给人以壮美,刚健雄豪的振兴激情。
跃马表现了闻惊而动,将要奔腾而尚未完全跃起的霎时间瞬息动作姿态。由静而动,如箭在弦上,发则风驰电掣,势不可挡的冲劲,这正是骏马雄烈气概的最佳艺术表现。
跃马石刻最精彩生动的部分是马的颈项,弧度与筋肉紧绷的质感,似乎在调动全身的气力,昂扬摆拔,突出了整体之动势。由项到背,由背到后肢。把尚在贴地的后蹄,表现得富于弹性,积畜着一蹬即腾的爆发猛势。唐,白居易说“背如龙兮,颈如象,骨竦筋高肌肉壮,日行万里速如飞”正好道出了这石马造型的特点。雄健有力,精神饱满,又显得机敏灵活,这样的石马,出现在霍去病墓上更能使人联想到青年将领的果敢骠悍威猛英姿。
跃马高1.50米,长2.40米。国宝级文物,现存茂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