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是何人 李鸿藻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 后人对李鸿藻的评价如何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鸿藻曾担任晚清兵,礼等部的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众多重要职位,因为他的名字只与李鸿章相差一个字,所以经常被对清朝历史不熟悉的读者搞混,误以为他们两个是兄弟.就算不是亲兄弟,也至少应是同一族的兄弟.但是事实上,这两个人除了名字相近以外,其他没有任何联系.李鸿章出生安徽,李鸿藻出生河北,并没有一丁点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却有两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二人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政治实力不相上下;再来就是二人都为孔继勋的门生.李翰章是李鸿章的胞兄弟,他是两广总督,也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封疆大吏,清史上他的名字

李鸿藻曾担任晚清兵,礼等部的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众多重要职位,因为他的名字只与李鸿章相差一个字,所以经常被对清朝历史不熟悉的读者搞混,误以为他们两个是兄弟。就算不是亲兄弟,也至少应是同一族的兄弟。

但是事实上,这两个人除了名字相近以外,其他没有任何联系。李鸿章出生安徽,李鸿藻出生河北,并没有一丁点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却有两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二人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政治实力不相上下;再来就是二人都为孔继勋的门生。

李翰章是李鸿章的胞兄弟,他是两广总督,也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封疆大吏,清史上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李凤章也是李家的儿子之一,他也与两位哥哥一样曾并列封疆。这时候的李鸿章一族可算得上是盛极一时,人才辈出。所以也导致了大家误以为李鸿藻也是李家儿子之一。

其实,他们二人不仅没有半点血缘关系,而且在政治上的见解相差甚远。可以说,他们在朝廷上是名副其实的死队头。

李鸿章主张洋务派,但是李鸿藻却是主张清流派。李鸿章还曾被李鸿藻策动清流派弹劾。甲午战争的时候,李鸿章一直主张和平,但是李鸿藻身为兵部尚书却一直主张战争。李鸿藻还坚持对日宣战,诏书也是他执意颁布的。在北洋军队打了败仗之后,李鸿藻还曾向朝廷建议将李鸿章杀死,以谢天下。他后来还曾对光绪说,此时的李鸿章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年羹尧。

李鸿藻号兰孙,字寄云,于一八二零年在河北出生。他的祖父曾是福建安徽两省的巡抚。而他的父亲,也曾经在广西贺县担任知县。

年幼时期的李鸿章就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他能一目十行并且过目不忘。17岁时,就中了秀才;24岁的时候,中举人;25岁时又中了进士,从此之后就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并且长达五十余年。他曾担任四部尚书和总理衙门大臣等一系列的重要职务。不仅如此,他还曾教年幼的同治习书,有高阳相国的美称。同时他也是经历了晚清三个朝代的三朝元老。

李鸿藻从小就能写得一手漂亮的董其昌字体,并且对此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所呈递的奏折,议稿许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用的馆阁体。字里行间都是潇洒俊逸的气息,并且字字珠玑。清朝时期,书林碑学风靡一时,天下间甚是流行魏碑体。李鸿藻却是将碑和帖并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流派。他的所有信件几乎都是用魏碑体撰写,如今更是收藏界的争相收藏的宝贝。他不怎么书写的黄山谷体更是极其珍贵。

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仅仅写得一手好字,并且在作画方面也极为优秀。当时他在扇面上所画的山水,花鸟等更是士大夫手中不少缺少的把玩物件。张万之是和李鸿章同朝为官的大臣,后来这两人也结为了亲家。他们之间曾经合作了许多画作,这也在当时成为了流行一时的佳话。清朝史记画传中也是他单独列出了一行条目。

李鸿藻是节俭清廉的大臣,一身正气,他曾为清廷多次举荐了一些行为端正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处处以江山社稷为先,将天下百姓放在第一位,事事都以百姓为先。一八六八年以及之后的三年间,同治帝不止一次的提出想要重新修建圆明园的想法。

但是由于当时的大清不比从前的昌盛,并且国力一年比一年衰弱。此时的欧洲各国还对中原疆域虎视眈眈,随时都会前来攻打。李鸿藻想到困苦的百姓和已经不堪重负的国力,数次对同治的这个想法明里暗里的提出抗议,由于他态度强硬,无人敢驳,最终也让同治和慈禧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八七一年五月,中原边疆新疆出现危机,沙俄借助阿古柏的力量侵占新疆,并且将伊犁地区占领,之后还一直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八七七年,左宗棠率兵前去讨伐。一八七八年,大清和沙俄进行了谈判。但是崇厚却与其擅自签下了里瓦几亚条约,让中原失去了伊犁城外的大面积土地,让中原的主权受到极大侮辱。李鸿藻极力反对这个条约的签订。

在朝堂之上,他更是据理力争,并且弹劾李鸿章,说他用人不当,想让皇帝治罪,并且还要求修改上述条约。但是清政府因为弊端甚大拒绝了这个要求,崇厚也被革职。在李鸿藻的坚持下,派出了曾纪泽出使沙俄,想要将条约进行修改。在经过长达半年的交涉后,条约终于被修改,中原的的上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再次被收了回来。

李鸿藻膝下有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很小就死了。第二个儿子曾担任邮传部侍郎。最小的儿子在一九零六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还与蔡元培等人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同时他也是故宫博物馆的第一人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