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禾先生和郭德纲 相声大师田立禾的艺术人生(二)

2019-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献礼影片<天安门>中,田立禾老师就扮演了这样一个人物--给皇宫扎过灯笼的老师傅.影片中,他因为不明白时事,一上天安门就磕头;帮忙扎好灯笼后,解放军战士向他敬礼,他却"向大红灯笼敬礼".影片结尾,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的人群中,老师傅收拾得干干净净,面向城楼上的毛主席激动地敬了一个很不标准的礼,那场面一下子让观众由衷微笑,同时流下热泪.田立禾先生和郭德纲 相声大师田立禾的艺术人生(二)提起电影来,田老滔滔不绝,"1949年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需要挂大红灯笼.这活儿一般

在献礼影片《天安门》中,田立禾老师就扮演了这样一个人物——给皇宫扎过灯笼的老师傅。影片中,他因为不明白时事,一上天安门就磕头;帮忙扎好灯笼后,解放军战士向他敬礼,他却“向大红灯笼敬礼”。影片结尾,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的人群中,老师傅收拾得干干净净,面向城楼上的毛主席激动地敬了一个很不标准的礼,那场面一下子让观众由衷微笑,同时流下热泪。

田立禾先生和郭德纲 相声大师田立禾的艺术人生(二)

提起电影来,田老滔滔不绝,“1949年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需要挂大红灯笼。

这活儿一般人来不了,结果就找到了‘我’。我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宫廷扎灯匠,清朝灭亡后,流落在民间。”说起这个机缘,田老说:“这还是我小孙女之前曾在影片《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演过一个群众演员,认识了一个副导演。

田立禾先生和郭德纲 相声大师田立禾的艺术人生(二)

后来,电影《天安门》剧组用人,不知怎么就找到我。先试的是一个小角色,试完装以后,叶导说,给您换个戏份大的。后来我就演了这个角色。”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演员,可在影片的拍摄中,田老可出了不少好主意。

田立禾先生和郭德纲 相声大师田立禾的艺术人生(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老头答应扎灯,解放军请他吃饭,现炒的菜。导演问我:‘田老师,您说那阵子,北京有这小河虾吗?’我说:‘有,肯定有。新中国成立前北京郊区还有个菜馆叫‘虾米居’,非常有名。”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剧本中有‘月盛斋’的点心。

我说:‘错!月盛斋是卖酱牛肉的,现在前门那儿还有呢。‘正明斋’才是卖‘大八件’的!剧本中,老头儿管解放军叫‘兵爷’,这也是错的,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叫‘总爷’或‘老总’的。此外,还有‘二合面’,新中国成立前,叫‘混合面’或者‘杂合面 ’。混合面就是杂粮面,二合面,没这个说法!这样的,我都一一纠正了。”

影片中,对于一点点的细节,田老都非常认真,力求准确。“老扎灯匠一出场时,是以卖蝈蝈为生。可卖蝈蝈怎么吆喝啊?这是个问题,于是我咨询了北京的一个‘吆喝大王’,问他具体怎么吆喝,有腔有调吗?此外,卖蝈蝈的道具也不行,剧组给的是一个挑,两个篓子。

没有这样的挑子啊!卖蝈蝈的担子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挑子,一边挂个三脚架,上面挂着装蝈蝈的笼子。我不会挑担子,就对导演说,我扛着得了,然后按照我的要求,现做了道具。”

此外,田老还在剧本上帮了导演一把。或许因为《天安门》的剧本作者是一个南方人,剧中老扎灯匠的台词都是南方话。对此,田老提出异议:“扎灯匠祖辈从南方迁到北方,定居了好几代人,应该说的是北京土话。我就改了这个剧本,把它不通的地方调顺了。后来,叶导说,台词按我这个来。”

演电影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考验,因为跨越了我自身的艺术门类。演电影我毕竟是门外汉,有些不适应,开拍后,不知道镜头在哪儿,步位该怎么走。最麻烦的是,有时候台词记得差不多了,临演前又变了,对我这老头儿来说,这个考验很大。

”片中有这样一场戏,灯笼扎成后,老扎灯匠跪在地上有一大段独白:“学了半辈子,偏巧遇到不争气的年头,丢了手艺。灯笼活了,我才能拼着这个老脸对祖宗……”“头一晚,我把这台词背好了,演给老伴看,把她感动哭了。

我说行了,这戏行了。可后来,又给改了,不要台词,改成默默地流眼泪。”拍戏也有很辛苦的时候,“有一场戏是在澡堂拍的,我早上7点进棚,一直到中午才完。因为澡堂是临时搭建的,设计不合理。一场戏拍下来,我都快虚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