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博士实力 萨洛宁 | 上半场的奇异博士下半场的伊森·亨特
从去年得知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要来上海音乐会,到起早排号买票,昨晚终于得偿所愿,只是未曾料到齐默尔曼的主角光环被指挥萨洛宁抢得一干二净。
在前一天的上交音乐会上感叹乐团发出世界一流的音响,当萨洛宁挥动蝴蝶的翅膀,才知道一流之外还有超一流。
(英国)爱乐乐团的乐手素质是我目前听过的最好的,我还没有亲耳验证过柏林、维也纳,也没有芝加哥、巴伐利亚、德累斯顿,但我相信是伯仲之间,当然仅限国内现场。
他们好就好在发挥之强大,发挥之稳定,发挥之个性。比如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从开始的长笛到每一件乐器,对指挥的意图都贯彻地一点折扣都没打,冷傲至极,但又精彩至极,仿佛这些器乐家不过是萨洛宁控制的机器人。有人说乐团是最丰富的乐器,萨洛宁与爱乐乐团堪称完美的例子。
《鹅妈妈》一般都会向着温暖感人演奏,但萨洛宁作为音乐家中的奇异博士,他的视角是审视的,带着仙气的,好像脚底下不是指挥台,而是一片云。我在情感上拒绝这样的演绎,在理智上佩服不已。
期待已久的齐默尔曼走上台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他和西蒙·拉特尔录制的《焦虑的年代》旋律,可以说这版唱片的效果充满感情,增加了我对作品的好感。但萨洛宁再次颠覆了我的认知,极弱而缓慢的单簧管开场,立刻提示观众,这将是一次全新的解读。
实际情况,萨洛宁的指挥不仅与伯恩斯坦创作初衷没什么关系——探讨理想?No!而且,应该说他提升了这部作品的状态——从三流到有些莫名其妙的一流,有瞬间我觉得像匈牙利现代作曲家利盖蒂写的。
齐默尔曼当然是认可这样的诠释,他的钢琴发音水晶一般透明,他的技术绝非布赫宾德可比,但是不加演等于放弃主角,他的风头也绝对没有萨洛宁抢眼,萨洛宁的指挥动作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大概是第一次见,有些师太)。
原来打算买一张齐默尔曼这张《焦虑的年代》,听完萨洛宁现场打消了,其一是因为比唱片好,其二是因为……还是难听
下半场的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几年前现场听过郑明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那一次两者不来电,诠释也很传统,像大部分录音,试图把这部作品搞成匈牙利民歌。
萨洛宁照例挥起指挥棒,将作品解剖地面目全非,然后重组,按照他的方式,特征之一就是大段休止符 突出作品中不同声部的声音游戏,使得这部作品脱离了民族性的低级趣味。尽管萨洛宁如同《碟中谍》的伊森·亨特,要什么有什么,似乎爱乐乐团是个声音的财主,不过我也不能说喜欢。也许这感觉就像造汽车的工程师开车,本身就没什么驾驶乐趣可言,然而驾驶技术又好得令人咋舌吧……
加演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已经不能用辉煌形容,但显然也不是德奥风格,那种含蓄朴素中蕴藏光辉,而是有些美国乐团的嘹亮,不过一点也不嚣张,相当于欧洲球星在NBA大力扣篮,还是比较矜持地骄傲以及羞涩地威猛。
在朋友圈简短评论后,有万里之遥烦透了萨洛宁的乐迷发来diss之声,哎,我部分同意啊,萨洛宁的精彩可能仅限于20世纪作品,听多了也反胃,然感情上不亲近,不等于不承认他的实力。
下一次他来的话,应该还会去。
关于大家说,琉森可能没法比这场,我的态度是,那我也会听琉森。
今天的另一大收获,帮助朋友们签到了齐默尔曼,以及第一次听到了Rogers 3/5A Quad II Studer CD机,还有傅聪的玛祖卡,沙弗兰的勃拉姆斯,柯刚、小涅高兹的莫斯科音乐会LP。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