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再冰忆父母
梁思成、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让外界认识,引起海内外关注,从此加以保护。他们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通过对古建筑考察,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林徽因不但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她还是诗人、作家,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女儿梁再冰:我的父母,他们是既相同,又不相同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学术同道的著名夫妇,作为新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艺术才学及人格气质至今让人钦佩,他们的童话爱情故事至今让无数年轻人憧憬。说起他们,人们从不吝啬才子佳人、神仙眷侣这些美好的词汇,然而推开这些空泛的词汇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起的世俗舆论,真实的他们是怎样的呢?
我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40多年,到2000年,70岁以后才开始研究我的父母亲,读他们的文章,今年我85岁了,花了15年时间去读懂我的父母亲梁思成与林徽因。10月18日,在我区参与承办的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上,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说。
一直以来,梁再冰都拒绝媒体对她父母的过分关注。然而,这一次,这个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老人,在公开场合,思维非常清晰地有条理地,说着作为女儿和用15年时间所读懂的梁林。
我觉得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他们的思想在建筑、艺术、中国历史上的看法非常接近,但是他们的性格却又很不一样,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人。梁再冰不说那些已广为人知的著述,而是直奔主题地说出她熟知的真实的梁林。
梁再冰说,相同的是,他们都非常关心人,他们有相同的认识:建筑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对人类物质、精神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建筑物这个产品出来后就是房子,成为人们居住的环境,既是小环境,也是大环境。他们很早就理解这一点,在教书时,他们就教导学生要有责任感,考虑建筑物对人类的影响,而且建筑物的寿命往往要比人的寿命要长得多,就拿中国的建筑来说,木构建筑最长的能达上千年,比人的寿命长很多倍,所以建筑物一旦建成,就长久存在,成为你的小环境或大环境。
按照我父亲的说法就是:等我们这些人都经历了几个轮回以后,这些建筑物还存在着。因此,他们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认为建筑师要有人文关怀意识,对人负责,对历史负责。但事实上,目前我们也能体会到,单靠建筑师解决不了建筑问题,因为建筑就是城市的细胞,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才能把问题理顺与解决。
不同:分别站在历史学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
他俩都在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宾州大学的建筑系是设在美术学院内,因为按照西方的观念:建筑是艺术之母,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先有居所,然后才有雕塑、绘画这些东西。进入学校后,梁思成进入了建筑系;而林徽因因为建筑系在当时不收女学生,就进入美术系,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也因此,她跟一般的建筑师有所不同,是一位特别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
从学术上来说,他俩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梁思成较倾向于历史学,这可能与梁启超的影响有关;林徽因则倾向于文学,这是受林长民的影响。
在看一个建筑时,他们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梁思成更多是从工匠的角度来看建筑,比如,在研究古建筑时,凡是看到好的古建筑,他非常佩服幕后的工匠,觉得那些工匠没有留下名字是非常遗憾的事。林徽因看到的则是建筑有关的人,当然她也懂得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语言。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梁再冰觉得他俩是站在古今中外交汇的点上,他们从建筑师的角度,做了沟通古今中外的工作,把古代建筑工匠的语言翻译出来,让现代的建筑师可以理解,而且还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的语言和整个中国建筑体系向国外介绍,做了沟通古今中外建筑的工作。这对现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们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却没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
在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上,他们做的都是开拓性的工作,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也历经了很多磨难。
梁再冰回忆:我跟他们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是抗战时期,这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不仅经济困难,他们俩还生病了,可以说是贫病交加。但正是这抗战的困难时期,使他们思想有飞跃。渡过这最困难时期,当胜利曙光到达,即抗战快胜利的时候,他们思想非常开阔,他们不光看建筑史了,马上考虑未来中国的建设,他们意识到建设需要人才,所以他们主动向梅贻琦先生建议创建清华建筑系,现在发展成建筑学院了。
事实上,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28年留学归国后,就在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在东北大学的第一学期,梁思成既当系主任,又当主力教师,既当学者,又当勤务员,系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筹划操心;林徽因既当教师,又当丈夫的助手,还要操劳家务,什么事情都少不了她。由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留学于美国,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完全采取了英美式的教学方式:在学派上以美学与技术综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带徒,座席不按年级划分 ;在学制上设计课不随年级走。整个建筑系开设的课程,基本上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课程相同。
然后,这对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著名夫妇,却几乎没有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不少关于他们的著作都有太太的沙龙或太太的客厅的美称,从九一八事变(1931年)之后到七七事变(1937年)之前,梁林全家在北总布胡同3号住了6年,这是他们生活相对稳定富裕的一段时间,当年,这个院子里经常是高朋满座,文化界的学者、教授、作家等知名人士经常在这里聚会,让不少人以为这美好的房子是梁、林自己的房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他们租住的房子。
在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上,展出有一座民房模型,梁再冰有点激动地看着,说着:这里是厨房,我们经常在院里玩原来这是梁林唯一为自己设计的房子。梁林的儿子已去世的梁从诫先生的文章曾记载过:1939年冬天,在昆明市郊区的龙头村,父亲在一块借来的地皮上请人用未烧制的土坯砖盖了三间小屋,这竟是两位建筑师一生中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一所房子。为了建造这几间房子,他们动用了全部的积蓄,还搭上林徽因母亲的部分首饰,可惜房子盖好后他们只住了半年,就因战事逼近不得不搬到更加偏僻和艰苦的四川李庄。
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说,应该从小时候记忆中的两件事来回忆我们的二伯父与二伯母。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二伯母生病了,我们去探病,一进门就看见满墙的人民纪念碑设计图,二伯母怕我们无聊就跟我们介绍人民纪念碑的设计。二伯父和二伯母都特别开朗,特别记得二伯父给我讲故事,讲的是老鼠娶亲的故事,一边讲一边用纸把故事画出来,我们小孩可高兴了。他们从不认为小孩不懂事,而是把孩子当朋友对待,让我们很开心,印象很深刻。
在《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收录了梁再冰写的《我的妈妈林徽因》,林徽因参与设计国徽、人民纪念碑的事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50年6月底,我从汉口新华社四野总分社调回北京新华总社工作。回到清华园家里后,客厅的情景使我大吃一惊,到处都是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沙发上、桌子上摆满了国徽,好像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国徽的设计是清华建筑系(营建系)师生集体的智慧当我们的国徽终于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我觉得在那个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那个金色也有妈妈心中的辉煌。
1950年,林徽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她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梁再冰回忆:在完成了国徽设计后,妈妈又同爹爹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妈妈负责纪念碑底座上花纹的设计,但她未及见到这个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建立起来便辞世了。
1955年,林徽因去世之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块汉白玉花圈刻样放在她的墓前,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并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事实上,他俩终其一生都在建筑这上面探索。(莫丽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