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钢琴独奏北风吹 殷承宗:用中华文化的“根”建起中国的钢琴学派

2019-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海峡之声网4月11日厦门讯(记者 佳祺)11日,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殷承宗,将在厦门闽南大戏院举办"辉煌的历程--钢琴家殷承宗卡耐基音乐厅首演30周年纪念音乐会".日前,记者采访了正在紧张筹备音乐会的殷承宗,与他聊起了他的 "钢琴梦".殷承宗钢琴独奏北风吹 殷承宗:用中华文化的"根"建起中国的钢琴学派1941年出生的殷承宗7岁开始自学弹钢琴,9岁就举办了自己的钢琴独奏会.12岁时,他独自一人从家乡厦门鼓浪屿远赴上海,追寻自己的钢琴梦想

海峡之声网4月11日厦门讯(记者 佳祺)11日,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殷承宗,将在厦门闽南大戏院举办“辉煌的历程——钢琴家殷承宗卡耐基音乐厅首演30周年纪念音乐会”。日前,记者采访了正在紧张筹备音乐会的殷承宗,与他聊起了他的 “钢琴梦”。

殷承宗钢琴独奏北风吹 殷承宗:用中华文化的“根”建起中国的钢琴学派

1941年出生的殷承宗7岁开始自学弹钢琴,9岁就举办了自己的钢琴独奏会。12岁时,他独自一人从家乡厦门鼓浪屿远赴上海,追寻自己的钢琴梦想。17岁时,他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节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

后来,在文革十年中,他创作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而凭借这两首代表作,殷承宗也迅速在中国走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83年他突然远渡重洋移居美国。

殷承宗钢琴独奏北风吹 殷承宗:用中华文化的“根”建起中国的钢琴学派

谈起当时的选择,殷承宗说,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移民美国,大多是为了圆一个“美国梦”,而他,则是为了圆自己心中的一个“钢琴梦”。“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没有条件让我继续在钢琴领域进行深造,所以我就想到国外去继续学习。我那时已经42岁了,有很多困难,但是,我想把中国的艺术带到西方,这也是我去美国的‘钢琴梦’的一部分。”

殷承宗钢琴独奏北风吹 殷承宗:用中华文化的“根”建起中国的钢琴学派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华人在那里地位极低。然而,幸运的是,当殷承宗第一次以华人身份登上卡耐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时,他用自己的音乐魅力征服了美国观众,获得极大的好评。《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展现出超人的力度和速度,证明他可以跟其他一流的钢琴家并驾齐驱”。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钢琴演奏家艺术生涯。回想起这30年,殷承宗表示,“我1963年在苏联获奖到1983年前往美国,中间经历了20年时间,期间很多时候是不能练琴的。

直到到了美国后,我才得以全心投入钢琴事业。30年间,我先后在卡耐基音乐厅举行过8次演奏会,从开始的一场音乐会只卖出一百多张票到后来的全部售完,就这么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殷承宗一直认为,中国的钢琴艺术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让“钢琴说中国话”。因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殷承宗就开始了“用钢琴说中国话”的探索与努力。文革前,他改编了很多小曲子,如《渔歌》、《秧歌舞》、《快乐的啰嗦》等。

1967年,他又写了钢琴伴唱《红灯记》,这让殷承宗迅速走红,成为当时中国最出名的钢琴家,他的画像甚至出现在邮票、火柴盒和搪瓷茶缸上。不久,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又搬上舞台,周恩来总理看过他的演奏后评价“星海复活了”。

70年代,他开始改编古曲,如《十面埋伏》等。远赴美国之后,殷承宗仍然坚持“用钢琴说中国话”的努力。虽然当时他手里有很多中国的钢琴作品,但那时美国的经纪公司不让他在音乐会上弹奏,于是他就利用音乐会加演的部分弹中国曲目。

因为中国的戏曲和古曲有很深的学问,要用钢琴的办法弹出原曲的神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又在开始演奏上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并令《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中国古曲享誉海外。

在殷承宗的眼里,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钢琴学派。“这并不是说你有几个钢琴家在世界上得了奖就有了自己的学派,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作品。象德国有自己的学派,因为它有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很多作曲家;俄国也因为有柴可夫斯基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才成其学派。”

他进一步说道,当今中国,仍没有属于自己的钢琴流派。在传承、发展钢琴艺术这条道路上,中国任重道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不够重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认识不够。刚开始时,我也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只知道弹贝多芬、莫扎特等。

后来,我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京剧,又学了古曲,写《黄河》时还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非常灿烂,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展,所以,我们应用中华民族的‘根’让钢琴‘说’中国话,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钢琴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