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宁毕业于哪儿? 林若宁丨千禧年后新晋填词人

2019-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到香港填词人,大多数港乐迷第一时间都会说出林夕或者黄伟文,的确无可否认这两位伟文对新港乐时代贡献最大,而又是知名度最高的.但是人是会累的,两位伟文平分香港乐坛的这么多年,也难免会有疲惫感,所以在近几年二人都有意减低词作产量,目的无非是想捧后辈上位,让一众暂时未为人熟知的新晋填词人继续将港乐发扬光大.而在这股接班浪潮当中,一位千禧年后的填词人率先跑出,他就是林若宁.林若宁毕业于哪儿? 林若宁丨千禧年后新晋填词人林若宁本名庞健章,从2000年才开始填词,而他本身的正职工作是香港商业电台叱咤903总

说到香港填词人,大多数港乐迷第一时间都会说出林夕或者黄伟文,的确无可否认这两位伟文对新港乐时代贡献最大,而又是知名度最高的。但是人是会累的,两位伟文平分香港乐坛的这么多年,也难免会有疲惫感,所以在近几年二人都有意减低词作产量,目的无非是想捧后辈上位,让一众暂时未为人熟知的新晋填词人继续将港乐发扬光大。而在这股接班浪潮当中,一位千禧年后的填词人率先跑出,他就是林若宁。

林若宁毕业于哪儿? 林若宁丨千禧年后新晋填词人

林若宁本名庞健章,从2000年才开始填词,而他本身的正职工作是香港商业电台叱咤903总监,很多叱咤903制作的广播剧和节目就是由他监制,他的副职才是填词人。表面看来在电台工作好像和填词没有关系,但是你却忽略了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同样曾在商台工作的林夕。

林若宁毕业于哪儿? 林若宁丨千禧年后新晋填词人

据林若宁回忆当时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应征的工作就是林夕面试的,而林夕就是林若宁从小到大的偶像,他想都没有想过有机会能和偶像共事,于是在偶像面前表现出色的林若宁面试通过,正式成为商业电台的员工。

林若宁毕业于哪儿? 林若宁丨千禧年后新晋填词人

进入商业电台后,林若宁和林夕碰面的机会多了,逐渐的成为朋友,在还没成为填词人的那段时间里他和林夕无话不谈,从天文谈到地理,从卢国沾谈到黄霑,从曹雪芹谈到张爱玲,直到将尝试填词的想法告诉了林夕。

林夕听到后十分支持他,于是一向不收徒弟的林夕决定破例将林若宁收为徒弟,并且跟林若宁讲解关于填词的一切,写过的歌词、遇到的难题、构思的过程都会说。谈到“林若宁”这个笔名,大多数人第一次听会误以为这是一位女性填词人,林若宁说是因为当时急于用一个笔名填词,姓“林”是因为林夕希望徒弟跟随他的姓氏,“若、宁”都是随意在杂志上挑选的,而笔名改得比较女性化的最大原因是为了不想被其他歌手认出,因为林若宁心里面很清楚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他是庞健章,而林若宁就仅限于填词人身份,起笔名就是他不想两个身份有所冲突,就这样一个新晋填词人林若宁横空出世了。

从偶像到同事,同事变朋友,朋友变师徒,师徒再变竞争对手,林若宁虽无超越师傅林夕之心,但是也不免有一众乐评人经常将两人的词作作比较,这个情况在他刚出道的那几年尤其多见。林若宁后来也承认曾经有一段时间去刻意模仿林夕的写法:“我在填词的时候难以避免会想到林夕会如何用字,好像这句歌词不用“林夕式”写法就不够好,我们的歌词表面看起来会很相似,甚至会令人产生我是直接搬字过纸的错觉,每次我写的时候总不能不想到林夕,慢慢到后来我寻找到属于我的风格才脱离这准则,虽然我小时候很喜欢卢国沾的词,但毕竟对我影响最大的始终都是林夕,于是我便认为好与不好的准则都来自林夕。

”在林若宁原话中所提到林夕对他的影响就是当时上小学五年级的林若宁偶然间在收音机那里听到一首名叫《传说》的歌,当时听到这首歌的他第一反应就是这首歌由一堆没头没脑的文字合在一起,既有现代化的歌词又夹杂着古典式的歌词,听得他一头雾水,但是亦就是因为这种新颖的写法吸引了林若宁,他开始对文字和粤语流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首《传说》的作词者正正就是林夕。

两位伟文都曾经公开赞扬过林若宁:林夕在04年的《JET:当代词典》中曾谓新晋填词人要缔造“词坛新浪潮”的话,必须具备写词的“招式”和“内功”,而且是着重提及到林若宁当时已经具备了专业词人的素质;而黄伟文则在05年的《香港有班填词人》中评价林若宁“婉约,却不失想象力,而且难得没有老气横秋”。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听到两位地位崇高的前辈赞扬自己,肯定会心花怒放,但是对于低调稳重的林若宁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后来在某篇访问中林若宁对于两位伟文的评价作出解话:“因为林夕是我师傅我便不多说,只可说他的评价不能作准,而黄伟文那篇评话写于05年,那时候的我对他来说可能有点新鲜感,如果今时今日再问他又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并没有追求他所说的‘婉约’,我是个内敛的人,我很少会写一些很直接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说话,别人不问便不会说,所以我写的东西很难直接。”不骄不躁、淡泊名利正是林若宁的优点和过人之处。

在大多数普通听众心目中,歌曲都大致分为“情歌”和“非情歌”两类,而对于这些“门外汉”来说,往往都偏喜爱甜到腻的情歌,所以刚出道的林若宁曾经抱着“如果不写情歌便会担心没有人再找我写歌”的心态去填词,于是那几年间他自己和自己“斗气”,歌词大多数都纠结于尘世间痴男怨女、情情爱爱,但是写得多始终都会厌,于是一首歌改变了他的想法,那首歌是06年写给张敬轩的《笑忘书》。

如果你细心留意的话,林夕都有一首为王菲写的《笑忘书》,而这两首歌是否有关联呢?答案是没有的,除了歌名一样之外,故事是截然不同的,林夕的《笑忘书》教人自爱,林若宁的《笑忘书》教人放下,大概两首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两师徒都扮演了一个老师的角色开解世人。

林若宁写完这首《笑忘书》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写歌词并不是纯粹为了生存才去写,而是真的有一些题材想写,于是他开始探索更多题材的可能性,从描写男女“小爱”转型为人间“大爱”。

2007年是林若宁的第一个事业高峰,由他为李克勤填词用环保题材包装的情歌《花落谁家》横扫香港乐坛各大颁奖典礼,一举挥低师傅林夕的《富士山下》,《花落谁家》获得那年的四台联颁音乐大奖和十大劲歌金曲金奖等殊荣,但低调的林若宁还是依照自己的惯例不出席任何的颁奖典礼,所有的奖座都是由其他人帮他代领。

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了,歌词订单也是越来越多了,但林若宁照旧低调创作,除了电台内部开会之外就绝少出席其他公开场合,他也曾经自嘲是因为觉得自己很丑所以不敢曝光自己的尊容,当然这都是他的借口,更大的原因是他不想有其他人因为他的本职工作而干扰到自己的创作。

有过这次成功试水之后,林若宁虽然不知道观众是真的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因为《花落谁家》是李克勤唱的,但是通通都阻止不了他继续去以环保题材写歌,然后顺理成章又有了后来09年陈奕迅同样用环保题材包装的情歌《七百年后》。

但其实那首当年获得十大中文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奖的《七百年后》,林若宁一直耿耿于怀:“我从来没有想过《七百年后》会被派上台,得奖之后我就想如果早知道这首歌会被派上台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去写。当时我收到歌曲的时候,心想陈奕迅要派台的歌都未必会在我手,所以我自私地将电影《WALL-E》(中文译名《机器人总动员》)放入歌曲内。

不过其实当时心中还是有过挣扎,因为人家出资给我写词但我又不理会人家意见,这样做真的好吗?于是我又写了另一个版本,后来eason看完两个版本之后表示就用原版,最后这首歌在市场上成绩不俗,有很大可能还是它和《花落谁家》一样毕竟是一首情歌,虽然都是剑走偏锋的情歌。”

2009年他收到李克勤专辑《Threesome》的订单,又一次和师傅林夕包办全碟歌词,而这次的他不再是3年前那个胆怯“初哥”,他已经没有那种要赢得什么或者输掉什么的感觉,他只想好好去享受再一次和师傅合作的机会。

这张专辑和上一次的《In The Name Of…》不一样,这次所探讨的是纯粹社会性题材:“做《In The Name Of…》的时候,我和林夕会有意互相配合来写,直到《Threesome》时大家已经没有这种想法,这次我们也没有刻意要把《Threesome》的词写得那么沉重,既然李克勤让我们自由发挥,我和林夕便将所有郁结及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出来。

”而在这张专辑当中我觉得最为亮眼的是林若宁写关于性工作者题材的《二十四城记》,虽然这类型的歌的之前也有过黄伟文的《曼谷玛利亚》,但这次林若宁完全用第三人称角度去描写这位“年迈少女”的坎坷一生,对如今这个充满着虚伪的社会愤笔写下“全个城市谁爱她一次,关心她残酷的往事,哪里有大人留意,只谈游戏式政治”,这时的林若宁已经出道9年了,终于够资格去为自己想表达的诉求注入去歌词里面。

而谈到这张专辑的花边,不得不提的是唱片封面,封面是三个人,分别是林夕、李克勤、林若宁,这是林若宁的一大突破,

因为就算你打开任何一家搜索引擎搜林若宁本人的照片都不超过十张,而这次和师傅不但包办全碟歌词,更一同登上唱片封面揭开庞健章的“庐山真面目”,此举简直可以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