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胜方指挥官 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 曹孙刘的三方动态平衡
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等主要对手,剩下的就是荆州刘表、江南孙权、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不过,这时候马腾在关中、韩遂在凉州,实际上也并不是完全服从曹操的。
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小儿子刘琮继位,曹操率大军南征,刘琮投降。曹操在当阳之战中击溃刘备,急速南下,占领了荆州大部分。随即,曹操率军东进,想沿江而下,一举消灭东吴。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被迫退回长江以北,本来已经到手的荆州,最后在孙刘联军反击之后,也只剩下了襄阳和樊城作为据点。
此后,天下三分的割据基本形成。此时,曹操的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对其它各大割据势力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威胁。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多次发动过征讨江南的战争,但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后来,因为马超叛乱,曹操出兵,彻底消灭了盘踞关中多年的马腾马超势力,又进而消灭了凉州的韩遂势力,并消灭了汉中的张鲁。
可以说,在拿下汉中之后的曹操势力是曹魏此后几十年中的巅峰期。至少从地盘和攻守态势上来说,无论是对已经拿下益州的刘备,还是对江东孙权,曹操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保持着主动进攻态势。
从建安十九年,曹魏方面的张郃主动进攻阆中开始,曹操与刘备一方拉开了争夺汉中的汉中之战。经过持续长达三年、曹魏与刘备双方各自麾下的主要将领基本都参与了的汉中之战,刘备夺取了汉中,并在汉中称王,成为汉中王。同一年,关羽率兵北伐,主动围襄阳、攻樊城,迫使曹操甚至甚至考虑过迁都洛阳,以避关羽兵锋的想法。
汉中之战胜利后,到关羽兵败被俘杀之前,这是刘备势力的巅峰期。这段时期里,刘备不仅在汉中方向取得了对曹操的胜利,而且在荆州方向也对曹操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如果刘备拿下襄阳,无论对曹魏还是对孙权,都会形成比较大的军事压力。因此,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不久,孙权主动与曹操罢兵修和,实际上是曹孙联盟,共同对付咄咄逼人的刘备。
即便是在关于兵败被杀之后,刘备也依然保持着进攻姿态。因此,在失去荆州之后,刘备从汉中回到成都,这时又发生了曹丕篡汉称帝的事情,刘备于是也在成都称帝,延续汉祚。之后不久,刘备便出兵东征,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同时要夺回荆州。
在刘备出兵之后,东吴方面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于是继续加强和曹魏的联盟,同时进行抵御刘备的军事部署,由陆逊负责指挥。曹丕也率大军到达宛城,既是观望孙刘大战的胜败,也是对孙权和刘备方向都保持着监视姿态。结果是陆逊率吴军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刘备被迫逃回白帝城坚守,吴军追击,但未能取得更多进展。
随着刘备兵败,曹孙联盟也开始出现裂缝,孙权对曹丕不再如以前一样恭顺,曹丕于是出兵伐吴,在从荆州方向和江淮方向两个方向上,都对孙权发起了进攻。但双方的战争持续了半年,各有胜负,在汛期到来之前,曹丕最终决定主动退兵,孙权则同意继续向曹丕称臣,恢复了和平状态。
为什么孙权已经击退了曹丕二十万大军的伐吴行动,最后却仍然要同意称臣,并与曹魏结盟呢?因为刘备还在,而且没有返回成都,而是驻守在永安。这就意味着,刘备有可能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卷土重来,再次出兵伐吴。为了避免同时被刘备和曹丕夹击,孙权选择了与曹魏结盟。
如果把孙权放到夷陵之战失败后曹丕大举伐吴的位置上,他会怎么做?以偷袭荆州及在曹刘双方之间来回摇摆的记录看,是完全有可能与曹丕结盟,共同对付东吴的。但刘备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写了一封信给陆逊,调戏了一下陆逊。
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之后,才主动遣使东吴,与孙权重新结盟,孙刘双方才结束了自偷袭荆州以来形成的敌对局面,也为之后诸葛亮的持续北伐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至少在北伐的时候不用担心孙权主动进攻益州。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又击退了曹丕的大举进攻,还拿下了整个荆州,这一时期的东吴势力达到了巅峰期。但孙权对敌我形势的判断仍然是对自己不利的,所以即便曹丕和刘备都已称帝的情况下,孙权仍然选择了对曹丕称臣,而没有称帝。因为称帝之后,孙权就只能与曹魏为敌,不可能再结盟对付蜀汉了。
但整体来说,无论是赤壁之战前,还是夷陵之战后,曹魏在整体实力上对孙刘双方都是压倒性的优势,也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只是因为军事形势的变化,攻守形势会有所变化,但三国之间的这种平衡格局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唯一有可能改变这个格局的,就是关羽的北伐。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刘备又能及时出兵到荆州支援关羽,拿下襄阳和樊城,打开北上的通道,将战场延伸到南阳盆地,而且有机会直出洛阳方向,这个局面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只是孙权的偷袭,有意无意的维持了这个平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