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特色小吃 不只是吃 回民街很有料
马尔里胡辣汤、贾三灌汤包、马继明小炒、铁志坚腊牛肉、同盛生孙庆海……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你差不多已经能联想到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梗概了。没错,它就是享誉全国的西安回民坊(街)。
大约是从2000年后开始,小吃风味独特、生活习惯别样、建筑风貌迥异的回民坊(街),顿时就成了西安市,乃至于陕西省的一块闪亮亮的特色名片。
不论你来自哪里,就算是海外旅客也好,来了西安似乎就得来回民街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尝一碗这里的胡辣汤,还有泡馍。
回民街的地理位置
驱车驶入西大街,每条通往北边的街道、巷子都能让你直通回民街,当然也有从东边、北边过来的朋友,他们或许更习惯从北大街的西侧与莲湖路的南边进入。
此时,看一眼西安城区的地图,你便能在脑海中大概勾勒出回民街的具体地理位置了:
西边从北马道巷开始,东边抵达北大街的西侧,北边到莲湖路,南边至西大街北边。
很多人习惯从北广济街、北院门进入,因为这里不仅随处都在叫卖各类香味扑鼻的小吃,还隐藏着许多故事性极强的百年老店,甚至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遗迹,比如:西羊市、化觉巷清真大寺等。
西羊市:位于北院门西边,北广济街东边,东西长度大约为400米,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居民以回族为主,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
当初因为这里是进行羊和羊肉交易的场所,所以被称为“羊市”,后来东边又有了一个“羊市”,为了区分他们便称他们为“西羊市”、“东羊市”。如今,这里处处充斥着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而羊肉、牛肉的销售也依旧火爆。
化觉巷:隋唐时期,化觉巷位于皇城内尚书省的北隅。尚书省是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管理尚书省的官员称为“尚书令”,而尚书省内,还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清朝光绪年间,《西安府图》称这里为“花觉巷”,民国时期,改为“化觉寺巷”。
这个“化觉寺”,指的就是如今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也有一种传说认为,这里曾经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就很滑,所以叫做“滑脚巷”,后来变为了“化觉巷”。
走进这里,乍看之下,年代感、回忆感好像都湮没在了人山人海的集市中,只有当你步入一条一条偏安一隅的小巷子里时,才会发现,原来那些逝去的记忆与青春,其实都隐藏在繁华、喧嚣之下。
由于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非常震撼的商业街、商业体系,同时又带有浓烈的伊斯兰生活、文化习俗。
于是,它源源不断的吸引着各方来客,不过恰恰也由于它太有特点、特色,为此这里的所有建筑都形成了一条规定,必须具备古香古韵的特点,尽量保持原本的风貌,不能私自扩建、加高。
回民街始于何时?
提出这个问题时,不妨先问问身边的朋友,恐怕就连土生土长的很多西安人,也难以准确的告诉你,回民街到底是什么年代形成的。那么,它究竟始于何时呢?
在大学习巷内,有一座始于唐朝的清真寺,据门口的碑刻介绍,它始建于唐中宗年间,距今大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然而根据考证,我们可以得知:大学习巷这里,在唐朝时期隶属于太极宫,而长安城的中轴线恰好在承天门大街,也就是如今的广济街上。试想一下,在皇宫内修筑清真寺?这可行吗?
当然不行了!一位此间的教长认为,“这座清真寺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唐末时期,朱温等军阀割据混战,长安城改建、缩小,李唐皇室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权,唐朝即将灭亡。”因为生活在长安城里的伊斯兰人民依然保持着学习、礼拜等固有习俗,这才建成了这座古老的清真寺。
大学习巷:学习巷,分为大学习巷、小学习巷,位于莲湖公园南边,承天门大殿北边。
相传,这里曾是西域各国使节的驿馆驻地,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儒文化的学馆。当时在皇城礼部主客司衙署周边街坊内,来自西域大食国的伊斯兰传教士在此设馆讲学、布道,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相互间习用学研蔚然成风,由此得名“学习巷”。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明、领衔的朝代,一度喜迎了万国来朝。其中不乏一些中东、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政权,他们先后派出使臣和唐朝建交。
当时使臣们来到西域后,是由唐朝官员一路护送、接到长安城的。因为古时候交通很不便利,一来一回非常麻烦,便又很多人在长安城定居,在这里礼拜,在这里教授《古兰经》。
初来乍到之际,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鸿胪寺,是国家主管外交的部门,位于今天的含光门附近,属于国家公办的驿馆。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在长安城内寻找了一处地方,建起了清真寺,而且清真寺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开放的态度,欢迎所有人一起研学《古兰经》。明朝以后,西安城内形成了“七寺十三坊”,其中的“七寺”就是位于回民街内的七座清真寺。也因此,回民便聚居于此。
看完此间的风貌、尝遍此间的美食,离开之际,似乎回民街上的风味、声音,仍旧在脑海中不断回响、回荡。而这些既有古风,又夹杂现代感的诸多元素,巧妙又合理的集合在一处,恐怕就是无数人对这里一次次魂牵梦萦、留恋忘返的原因所在。
一份执念、一盏幽香,泼墨洒下千百年的芳华,道不尽的,是汉唐回忆,说不完的,是长安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