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和卫立煌 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

2019-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把这三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1.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蒋介石嫡系;2.都曾率领中央军劲旅重创日寇,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3.都官运亨通,抗战结束之前官至集团军总司令级别;4.解放战争中先后被解放军俘虏,都在1959年被首批特赦,然后担任政协委员职务--杜聿明和卫立煌 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以上是他们的一些共同点.关于上面第3点,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人都曾指挥过黄埔同期同学甚至早期学长以及一大批黄埔学弟在其麾下效力,例如一期的宋希濂指挥过同期的钟彬和陈明仁,一期的杜聿明指挥过

把这三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1.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蒋介石嫡系;

2.都曾率领中央军劲旅重创日寇,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3.都官运亨通,抗战结束之前官至集团军总司令级别;

4.解放战争中先后被解放军俘虏,都在1959年被首批特赦,然后担任政协委员职务……

杜聿明和卫立煌 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

以上是他们的一些共同点。

关于上面第3点,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三人都曾指挥过黄埔同期同学甚至早期学长以及一大批黄埔学弟在其麾下效力,

例如一期的宋希濂指挥过同期的钟彬和陈明仁,一期的杜聿明指挥过同期的郑洞国、陈明仁和孙元良,三期的王耀武指挥过一期的冯圣法、李仙洲和三期的李天霞,至于麾下的黄埔学弟就更多了。

杜聿明和卫立煌 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

纵观国军黄埔生出身的名将,毕业后的早期,例如当团长之前,其详情不得而知,到团长旅长之后,貌似只有胡宗南、李默庵和关麟征三人,没有跟黄埔同学打过工,即使如宋希濂曾在胡宗南麾下干过两年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杜聿明在关麟征麾下干过几年旅长和副师长,而王耀武因为是三期生的资历,也曾长期在一期的俞济时麾下干过,也曾短期被一期的杜聿明和王敬久等指挥过。

杜聿明和卫立煌 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

说完三个人的一些共同点,主要的说一下三个人之间的交集,讨论一下三个人的关系。

抗战之前三人似乎只是一同在黄埔军校学习过,宋杜二人同是一期同学,而王耀武是他们的三期学弟,不知他们是否彼此熟识。

此后,他们各自投入军中,在战争中不断成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其中除了王耀武外,宋希濂与杜聿明分别参加了对日寇的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前,宋希濂任第36师中将师长,杜聿明任装甲兵团少将团长,王耀武任第51师少将师长。从军衔上来说,宋希濂领先了二人一步,况且宋希濂在三人中最年轻,曾经是国军中最年轻的中将,可谓是年少得志。从职务上来说,杜聿明虽然是个团长,可由于装甲兵团的特殊性,已与普通陆军的师长无异,三人职务相当,当然,宋希濂的36师是德械师之一,装备相对精良一些。

抗战爆发后,宋希濂的第36师、王耀武的第51师和杜聿明的装甲兵团先后投入淞沪会战战场,有效的狙击了日军。在战场上,宋希濂升任徒有其名的第78军军长并兼任36师师长,王耀武的51师与俞济时的58师组建了第74军,俞济时任74军军长,王耀武仍任51师师长,而杜聿明的部队组成和番号似乎没有变化。

到了南京保卫战,宋希濂率领78军36师,王耀武率领51师,参加了保卫南京的战斗,后来在撤退中,第36师还与第51师发生了冲突,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到宋王二人的关系,不过有资料显示36师的一个排长救了王耀武。至于杜聿明,其麾下一个战车营参加了战斗,而杜本人似乎并没有参战。

南京保卫战后,宋希濂先被撤职,后起用为荣誉第1师师长,1938年5月又升任第71军军长,成为实至名归的军级将领,而王耀武仍任51师师长,杜聿明的装甲兵团也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

此后,宋希濂与王耀武俱参加了中原战场的各重要会战,宋希濂的71军与王耀武所在的74军,彼此配合,结结实实打了几个胜仗,互为友军,此时的宋希濂与王耀武,关系不知又如何?此时的杜聿明,主要是扩编与整训部队。

及至1939年,王耀武升任第74军军长,杜聿明升任第5军军长,而宋希濂则被胡宗南拉过去担任了其任总司令的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此时的第5军与第74军,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与日军较量,看似并无交集,却因为何应钦与陈诚的暗中较量,使两支部队联系在了一起,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俞济时。

原任74军军长的俞济时调任第5军军长,王耀武顺理成章的接管74军。本来俞济时到第5军去当军长,只是令杜聿明不爽,最爽的应该是王耀武,而俞济时却暗中要带走原属于74军的第58师,这下令王耀武也不爽了,此时的王耀武与杜聿明,应该是“同仇敌忾”的吧,要知道在当时,部队就是将领的本钱啊。

到后来,俞济时既没能带走58师,也没能坐稳第5军军长宝座,杜聿明和王耀武成了赢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

杜聿明和王耀武,各自带领一支英勇之师,又一次投入抗日战场。王耀武的74军,足迹遍及各大战场,战功赫赫,逐渐成长为一支王牌部队。杜聿明的第5军,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5师团,取得昆仑关大捷。

到了1941年,宋希濂已升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仍任第5军军长,王耀武也仍任第74军军长,宋希濂又领先了二人一步。此时,宋希濂与杜聿明均率部驻守云南,同时还有关麟征和黄维等同学,驻守昆明附近,一干同学好像经常一起打打麻将,或者搞些其他活动,蒋介石在昆明搞了个驻滇训练团,宋希濂、杜聿明与关麟征等,轮流任团长。

1942年,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杜聿明任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此时的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好像是集团军级别的,司令长官卫立煌此前曾任战区司令长官,却因亲共而被蒋介石革职并取消其上将军衔,此时重新起用,只能是降级使用,并且从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的资历也可以看出来,总不能让杜聿明直接从军级将领越过集团军级而战区级副职吧?

宋希濂的自传《鹰犬将军》中曾讲到,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蒋介石有意让宋担任入缅军总指挥,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呵呵,宋希濂差点成了杜聿明的顶头上司。如若成真,心高气傲的杜聿明会不会因为又一次屈居同学之下而气恼呢?

后远征军第一路失败回国,杜聿明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下瞎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此时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已经是战区级别。有意思的是,杜聿明兼任了此前宋希濂兼任的职务-昆明防守司令,从这时起,杜聿明已经追上了宋希濂升迁的脚步,可以说是齐头并进了。

而此时的王耀武和他的74军,参加了几个大的会战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后来带领部队来到西南做暂时性的休整,有一段时间,王耀武一直在几个集团军打零工,充当集团军的副总司令,也在杜聿明的第5集团军干过副总司令并兼74军军长。

此时的第5军和第74军,都隶属杜聿明的第5集团军,大家都是王牌部队,第5军从缅甸失败回国,其军长却升任集团军总司令,74军接连打胜仗,其军长却屈居副总司令,两个军的军官与士兵,会不会干仗呢?

后来可能蒋介石也觉察到这一点,终于在1944年2月,升任王耀武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成为黄埔三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此时,宋希濂任第11集团军总司,杜聿明第5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论实授军衔,宋希濂是中将,杜聿明和王耀武仍是少将。若论部队之精锐,则非王耀武莫属,宋希濂与杜聿明则半斤八两,虽则杜聿明之第5军乃五大主力之一,然宋希濂麾下之71军有钟彬与陈明仁等悍将,还兼黄杰之第6军,更兼原第5军之200师划归11集团军指挥,此消彼长,实力不可言喻。

抗战结束前,宋希濂被撤职后任新疆迪化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杜聿明则任昆明防守总司令,王耀武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杜聿明与王耀武同时晋升中将军衔,此时的王耀武貌似已领先,杜聿明次之,宋希濂居后,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内战初期,宋希濂远在新疆,任西北行辕参谋长、新疆警备总司令,未曾涉猎战场。杜聿明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嫣然战区级主官,而王耀武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

到了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宋希濂已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14兵团司令官,杜聿明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王耀武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而第二绥靖区,隶属徐州剿总,杜聿明又一次成为了王耀武的上司,表面上看,宋希濂与杜聿明同属一个级别,但军事实力不在一个等级。

济南战役爆发,王耀武失利,杜聿明三个兵团17万兵力,救援不力,济南城陷,王耀武被俘。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杜聿明又被蒋介石调去东北指挥撤退,徐州剿总群龙无首,蒋介石欲调宋希濂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各兵团,无奈宋希濂自知无法节制徐州邱清泉、孙元良等兵团司令,所以拒绝就任,后杜聿明由东北返回徐州,仍由杜聿明指挥徐州剿总部队。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淮海战役中国军溃败,杜聿明被俘。

有意思的是,白崇禧就任华中剿总总司令之初,曾力邀杜聿明就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也答应了,后来因为何应钦出面要其到徐州就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才未成行,于是由宋希濂担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宋希濂与杜聿明,差点交换了角色。

三大战役结束,又有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国军兵败如山倒,至1949年底,宋希濂终于兵败,亦被俘虏。

后宋希濂、杜聿明和王耀武三人,终于在功德林相见,一起被关押,直至1959年被首批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