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小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访问北京大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访问北京大学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2016年10月12日至13日,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教授一行应邀访问北京大学,作主旨演讲,并与来自北大工学院、物理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院系的师生进行交流。
此次是朱棣文教授继其2009年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访问北大之后第二次正式来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林建华、副校长高松,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工学院院长张东晓、助理院长李咏梅等先后会见了朱棣文教授一行。
朱善璐向朱棣文赠送纪念品
在会见中,朱善璐对朱棣文教授热心关注家乡江苏太仓教育事业表示赞扬和感谢,并邀请朱棣文教授出任北京大学校庆委员会顾问,鼎力支持北京大学的发展。朱善璐和林建华在会见中谈道,朱棣文教授是北京大学的老朋友,长期关注和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事业,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践中。
朱棣文教授在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期间就曾访问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交流,并参与推动2011年“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简称SD大赛)首次落户亚洲在中国山西举办。会见气氛热烈融洽,朱善璐代表北京大学向朱棣文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林建华与朱棣文一行合影
10月13日,朱棣文教授到访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作题为“为何选择STEM”(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主旨演讲,并与来自北大工学院、物理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院系的师生进行交流。张东晓主持了演讲会和交流环节。
演讲会现场
在演讲会上,朱棣文教授从自己的家庭和成长过程讲起,回忆了从学生时代的“平凡”和“叛逆”到充满自信、主动学习并最终摘得诺奖的心路历程,指出在学习和研究中,好奇心、兴趣、广泛而深入的钻研、知识的吸收转化都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兴趣研究方向有清晰的前瞻和宏观的把握。进而,朱棣文教授指出STEM是需要“学会自我学习”的教育,并通过实例阐述对STEM的理解。
朱棣文畅谈STEM教育
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鼓励学生主修STEM领域的计划,并不断加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朱棣文教授回顾自己在科研中转向和自学的经历,认为STEM学习不是直接获取权威结论,而要重视思考推导过程、训练思维能力,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环节包括阅读自学、小组讨论、请教专家,以及将学到的东西经过整理消化教给别人,即“Train and learn”的过程。
在演讲最后,朱棣文教授表达了经历多年从政生涯后重归大学校园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指出科学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表达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的信心。
朱棣文教授的演讲充满真知灼见而又不失幽默风趣,不时引起台下师生赞叹、共鸣与掌声。演讲结束后,朱棣文教授就听众提出的“如何成为领域专家”“怎样面对研究转向”以及关于传统能源前景、机器学习等学术领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深入浅出的阐释中,朱棣文教授勉励大家在学习上除了要专注之外,也要多了解时事、社会和人性,在飞速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中掌握先机、开拓视野。
背景资料:
朱棣文教授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和分子细胞生理学教授。
1970年,朱棣文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1987年,担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1987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2013年,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教授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制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该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朱棣文教授长期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在中国科学院、北大物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积极为中国教育科研事业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