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讽刺林徽因 我最佩服杨绛的 是她不同于林徽因
《听杨绛谈往事》的作者吴学昭写道,那时杨绛(杨绛本名杨季康)用树枝在沙地上给费孝通画过一个丑像:胖嘟嘟,嘴巴老张着闭不拢。并使劲问费孝通:这是谁?这是谁?费孝通只憨笑,不做声。
费孝通与杨绛同班时,算术顶灵光,杨绛演算四则题,常“吊黑板”,老师就让他解答,所以杨绛对他有敌意。体操课杨绛个儿小,排在队尾,费孝通因为自己是男孩,排在最后。老师教大家跳土风舞,双人跳得时候需挽着舞伴的胳膊转圈,费孝通不肯跳,杨绛就说:“你比我高,排前面去。
”他答说:“女生。”杨绛说:“我们全都是女生,你来干什么?”费孝通结婚后告诉太太,杨季康小时候跟他同学,欺负他,费太太第一次和杨先生见面,就向他“问罪”,说“你们女生好凶啊!”杨绛听说后就笑了。
1928年,17岁的杨绛一心一意想要考清华大学,孰料清华当时在南方没有名额,所以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她是个美人胚子,而且身为大家闺秀,人又有才,据说追求者有孔子门徒“七十二人”之众。当时只要有人想追求杨绛,费孝通就会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其实,这里面当然暗含着费老的小心思。
成家后的费孝通夫妇和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直保持友谊。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访美,费孝通和钱钟书不仅同行,而且同住一个房间。费孝通主动送邮票给钱钟书,让他寄家信给杨绛。他不知道,钱钟书的习惯是,离开杨绛后会每天记下详细日记,回头面交。当钱钟书跟杨绛谈起费孝通的好心时,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湄和方鸿渐说的话:我们都是“同情人”。(即喜欢同一个人的人)
有趣的是,几次运动中费孝通被迫检查,他说,他“往上爬”是因为女朋友看不起他。这“女朋友”是谁呢?吴学昭所著的《听杨绛谈往事》没有点明。我们也可以猜想,多半就是杨绛。晚年的费孝通干脆自己写书说杨绛是他的初恋。于是一些小报趁机传播,杨绛却说:“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让他们炒去了,别理它。”
钱钟书过世后,费老曾几次上门看望杨绛。杨绛送他下楼,语带双关地说,楼这么高,今后你就“知难而退”吧。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与才子徐志摩和金岳霖的爱情,林徽因的爱给了徐志摩,结婚的对象却是梁思成,到头来终身不婚并且一直跟着住在隔壁的却是金岳霖。
也亏是林,普通如你我,对于这样纷繁复杂的情感,恐怕处理起来真的是会有些力不从心。也许,杨绛是费老心中永远的梦想,即使年至耄耋,依旧此情不渝。如果为了杨绛,他也可以做到像金岳霖一样,但杨绛不需要他这样。杨绛的拒绝从来都很干脆,也很磊落。费孝通与杨绛,从友谊始,到友谊终。
二、杨绛与钱钟书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了北平的燕京大学,正当大家准备一起入学,杨绛却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虽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都彼此印象深刻。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当时的杨绛也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察出钱钟书放假就回家了。她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才发现自己已经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就这么浑然天成,就这么一见倾心。这段见面的开场白,常常让我想起《西厢记》里面的张生和崔莺莺。当张生在佛堂里初见莺莺时,他惊为天人,冒冒失失跑上去就和红娘说:“小生不曾婚娶。”结果却被红娘抢白一顿。彼时的莺莺也是大家闺秀,即便知道张生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张生,却依旧不会说出杨绛那样的话。
但这正是杨绛值得钦佩的地方,她也是大家闺秀,却不是封建淑女。就像一朵青莲,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缘不推,无缘不求,爱便是爱,不爱便是不爱。她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却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这真是上帝最好的杰作。
杨绛与钱钟书恋上后,给费孝通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有男朋友了。”没想到憨厚的费孝通急了,找到杨绛“吵架”。费孝通的理由是,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朋友,因为他们从少年时就认识了。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但钱钟书这样的富家子弟,照顾起来却是颇费心思的。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婚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都靠杨绛一一妙手解难,她的“不要紧”也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
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就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说,“我也一样。”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
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又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不久,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她为钱钟书做出的一切,让人钦敬!
三、怎样看待杨绛与钱钟书?
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喜欢将杨绛与其同时代的一些女子及其婚姻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却又令人感慨万千。是啊,同样禀赋绝代才华和花容月貌,杨绛却没有像林徽因和陆小曼那样追求繁华,在繁华中迷失并且陶醉,过早地挥洒掉自己的一生,而是淡定从容,与钱钟书一起相知相携,慢慢走完这细水长流的一生。
杨绛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钱钟书,就像母亲看着自己的孩童一点点长大,就像果农看着自己的果树开始挂果,内心的欣慰是无以言喻的;钱钟书更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杨绛,得到了杨绛如老妈般的关怀却又不仅仅停留于此。因为她还是他灵魂的伴侣,身后强有力的支撑。
倘若两个人的搭配,稍微出一点差错,那么结果就不会尽如人意。是的,哪个男人不希望有这样温柔可心、善解人意的妻子?但只有钱钟书有这个福分。徐志摩没有,沈从文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人也没有这么幸运。以钱钟书和徐志摩相比,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虽然不一定绝对,但也算有概括性:
诗人的爱是灵感式的,是罗曼蒂克的,是如电光石火、山风海雨、怒涛瀑布的,是充满激情的;学者的爱是平稳的,是婉转的,如同一泓潺潺蜿蜒的溪流,绵延不绝却又韵味悠长。
诗人以诗人的方式爱着,他们可以傲世穷雄、睥睨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是一种充满激情充满诱惑的爱,让人无法拒绝,却又希望它能够长久,然而它却注定不能够长久。学人以学人的方式爱着,他们的爱如砖瓦砌墙,一砖一瓦都是自己亲手所盖,他要保持、保持它的坚固,保持它的韧性,所以不能随随便便,因为它指向未来。
我想,最好的爱情应该是相互成全的,是两个人加在一起1 1大于2,所以起码要比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好得多。不然,两个人结了婚,整日陷入家长里短纷纷扰扰之中,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把当初的激情和爱意消磨殆尽,那么结婚又是为了什么呢?徐志摩和陆小曼,就是这样相互消耗的一对,虽然爱得坦诚,爱得轰轰烈烈,却也伤得彻底,伤得体无完肤。
而在处理三角恋的时候,杨绛的态度却又与林徽因不同,她不要别人为她终身不娶,她不喜欢他也不愿意耽误他。
那么,能不能说杨绛和钱钟书之间没有爱情、没有激情?当然不能。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因为费孝通追求那么多年,杨绛心知肚明,却在钱钟书死后依旧对费说了“不!”,这是对他人的负责,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责任。她不像某些女人,只为找一个依靠,她已经足够强大,足够高傲,强大到足以依靠自己抵挡所有人间的不幸。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些被认为是杨绛百岁感言的句子,虽然并非像网上所说那样,出自杨绛先生之口,但我想杨绛了解了生活的真谛,她对这些的理解比谁都深。不然,她何以能有如此勇气面对剩下的残缺,坚持孤独终老呢?不然,在他人看来凄风苦雨的将近二十年中,她何以能够淡定地走过呢?
我不爱你,就不会让你想入非非,就不会和你暧昧,更不会让你费尽心思来追求取悦我,也不会让自己违心地来取悦你,这就是杨绛对对爱情的责任,对世事的态度。
据说在2012年时,杨绛已对社科院院长提出三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至于她前几年,每年生日几乎都是躲出去的,很难有《一百岁感言》的机会。
在当前这个时代,对于青年男女,多的是“撒娇女人最好命”那样的谆谆教诲;多的是教会你如何取悦男人,或者要求男人如何如何取悦自己的所谓的女权主义宣言。但我想这心机满满的所谓爱情“三十六计”,根本不是真正从男女的内心出发,不是从爱情的基点出发。
杨绛虽然成名比钱钟书早,却在嫁给钱钟书以后,就心甘情愿地自觉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灶下的丫头,但钱钟书却从来没有一刻厌弃过她,更没有被外界的花花草草所迷惑。相反,他对于爱人始终怀着相敬如宾的热情,怀着满满的爱意和感动。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或许才是生活真正的本相!如果不能将我们彼此间的双手紧握,那又拿什么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中的暴风雨的洗礼呢?
在天堂里,“我们仨”终于相遇了,这不悲情、不悲伤,明明是大团圆的结局,怎么能不让人替他们欢欣鼓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