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 陶瓷故事:草鞋码头 青花瓷的传说 督陶官制度...
几个世纪以前,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时,无不惊叹于这种半透明的精美艺术品。他们的结论是,瓷器一定是以魔法制成的,他们把瓷器称作“白色黄金”。
草鞋码头
草鞋码头,是景德镇的另一个称呼,明清时代因为由厂主免费提供草鞋,他们也被称为“草鞋”。。一句“耕且陶焉”,显示了当时这些人的身份变动。既是陶瓷工人,又是种田的农民。因为陶瓷,他们才走上了城镇的码头,走进了城镇的作坊;因为陶瓷,他们离开田野后仍然穿草鞋,一如在田野里奔波。
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到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制瓷业需经历72道工序。利坯时,坯体湿度已干至七八分,若掌握不好力度,坯体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一切前功尽弃。利坯工有两道考验:一是面前的坯体必须修得均匀合适,厚薄有样;二是烧窑后无变形、破损。可以说,从泥土到陶瓷,整个生产过程步步惊心、处处谨慎。
青花瓷的传说
“青花瓷”传说中,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便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
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青花瓷的美丽。自此,一种代表这个小镇,甚至可以说代表中国的陶瓷出现了,“只供迩俗粗用”的景德镇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从昌江汇入大海,从东南沿海直通到了日本和朝鲜;还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达了非洲。这些来自东方、来自小镇的器物,在海外令人称奇。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就源自小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督陶官制度
中国瓷器为什么能在明清形成一个高峰呢?主要跟当时的督陶官制度有关。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应选到景德镇督造官窑,自他开始,创下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臧窑。
《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条曰:“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可见臧窑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单色釉品种上。清代唐英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他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
“珠山八友”
随着清朝国力衰败,皇家御窑厂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其成员不止8人,都是御窑厂停烧以后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珠山八友”各人的性情、履历、涵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挑选体裁、描写景象、体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经过长时间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整齐,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瑰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奇光异彩。而他们彼此沟通、彼此影响,又形成了大概一致的艺术基调,变成一种明显的时代风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