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时差综艺节目 《爱的时差》背后的“她综艺”市场前景几何?
近日,随着奚梦瑶、宁静、马苏、何猷君等参加的恋爱真人秀《爱的时差》的收官,婚恋类综艺再度引发行业热议。
不同于以往国内长期存在的系列匹配式、明星体验类婚恋综艺,《爱的时差》更多聚焦爱情,试图呈现一档“乙女向”的婚恋剧情类综艺。并以此强化选择过程,展现女性面对不同年龄段男性时的择偶观。
截至目前,节目播放量近5亿,且连续六期夺下同时段网综榜第一。《爱的时差》究竟是一档什么节目?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面对年上男和年下男又有哪些不同的择偶观?“她经济”的综艺市场前景如何?为了给大家呈现更立体的《爱的时差》,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与阿里文娱大优酷阿波罗工作室总经理 王云鹏聊了聊。
聚焦爱情,定位恋爱体验
《爱的时差》究竟讲啥?
纵观国内的综艺形式,诸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式相亲》等男女匹配式的节目素来成为电视台的常青树,也有类似《我们相爱吧》、《如果爱》的明星假想类恋爱真人秀一度引发大家的关注。但此次《爱的时差》,推翻了以往婚恋节目的形态和内容,探索一档全新思维的恋爱真人秀。
也正因如此,外界对于这档综艺的定义五花八门,有说是恋爱真人秀,有说是另类的相亲节目。采访中,王云鹏告诉小娱,一开始节目组的定位是一档恋爱体验真人秀,主打女艺人的三角恋剧情。但随着节目的播出,她们发现,年轻女性们有着极高的追看粘性,大量观众会在周四零点蹲守节目更新,并且会代入女主角的形象中对男嘉宾进行评判,甚至出现了年上男和年下男支持者的弹幕互怼大战,她们最后觉得,从受众数据来看,最佳的节目定义应该是:乙女向的恋爱养成真人秀。
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变更呢?
其实,不难理解。节目最关键的三位嘉宾分别是宁静、马苏和奚梦瑶,三位不同年龄的单身女性。分别与两位不同年纪,即节目所描述的年上男(年龄比女嘉宾大)、年下男(年龄比女嘉宾小)的男士分别进行三天的约会体验,最终选出自己更能接受的一个男嘉宾。
由此可见,《爱的时差》明显是以女性为视角,为主导地位的。同时,随着初次见面、约会等过程,两两之间关系和相处模式的不断摸索,以及最后选定年下男或年上男,贴近“恋爱养成”。
基于制作模式来看,节目采取的是演播室观看约会片段搭配互动点评的方式,二者来回切换,其中约会片段部分隶属真人秀。
主持人蔡康永和于小彤,同三位女嘉宾一起交流和探讨关于约会过程中的相处模式、人物性格、约会安排等,从而传递出节目想要呈现给大众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试着跳开传统的婚恋观、婚恋节目,女性也可以拥有绝对的恋爱选择权,在尝试中跨越所谓的年龄差异化等。借用王云鹏的话来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加真实、自由的选择,而大家的关注点是爱情,是她们恋爱的过程。”
主打“时差恋”,
《爱的时差》如何在开放式剧情中
展示现代女性价值观?
一如节目名称,年龄差成为这档综艺最大的切入口,同时也是节目的亮点之一。
引入“年上男”和“年下男”,女嘉宾的挑选上,奚梦瑶、马苏、宁静分别对应的也是20/30/40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面对爱情、面对婚姻,面对另一半的选择均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考量。
不得不说,这种强烈的年龄差恰如其分地促成爱的时差。甚至在主持人这个角色上也营造除了年龄、性格方面的“时差感”,足以可见,节目组的用心。
尽管如此,作为国内开放式恋爱真人秀的首次尝试,《爱的时差》在被认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画面尴尬”、“约会场景不美”、“素人嘉宾是如何挑选?”等成为弹幕、评论、反馈聚集点。
面对以上这些争议,王云鹏直言,“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与此同时,其中的一些点,在她看来,恰好相反,那才是他们想要的感觉和状态。
比如,当奚梦瑶初次会见“年上男”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破冰”的尴尬,以及得知自己的约会对象是好朋友的弟弟时的下意识反应等,其实是非常真实的。一定程度上来说,素人跟明星相比,综艺感较为欠缺。“这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相亲,第一次见面的感觉不就很像嘛。”
包括每位女嘉宾在与男嘉宾们每次见面或是约会后的感受以及事后房间里的采访等过程,都真实地反映了女性择偶时的心态变化。在节目组看来,这是《爱的时差》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核心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娱看来,《爱的时差》算是为数不多的星素结合得很好的节目。虽然是以女性恋爱选择为出发点,但并没有因此束缚男嘉宾。在约会场景、安排等方面,依然是男生作为主动的一方,去实施和呈现。关于素人男嘉宾的挑选,王云鹏也在此次采访中正式做出回应。
其实,早在节目开始之前,节目组就已经做过一轮关于男嘉宾的公开选拔赛,只是没有把具体的过程影视化呈现出来。不仅如此,正式挑选前,会和已经确定参加节目的女嘉宾们进行沟通,她们对于男友的选择要求等。比如,沟通时,马苏就表示自己属于颜控一类,所以在颜值方面要求可能会稍微侧重一些;而像宁静的话就比较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
诚然,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对生活、恋爱、婚姻都有着不同的看法,20岁的憧憬依恋,30岁的寻找安定和40岁的自我整合,是女性成长过程中必要经历的过程。
《爱的时差》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体验,这个过程从初识到约会到熟悉,再到最后的选择,绝对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客观来说,这样的形式比较符合正常的婚恋模式或者说相亲节奏。较好地打破了以往“快速选择、匹配”的婚恋限制,将不同年龄层的选择心理以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
超70%女性用户
“她综艺”市场前景几何?
有意思的是,根据数据显示,《爱的时差》的受众超过70%是女性用户,且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比68%,大部分用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与之前多档婚恋类节目的公开用户画像相比,《爱的时差》成功占领女性用户以及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抓住女性市场的情感需求,不仅捕捉到受众的投射心理和窥视心理,更在婚恋综艺同质化的情况下做到有区分度、有辨识度,而这正好是《爱的时差》所要追求的。
可以明确的是,女性用户在婚恋类节目上已然慢慢演变成为忠实受众和潜在受众。越来越多的人,在《爱的时差》中找到能与内心产生共鸣的情感,加之节目注重恋爱的过程,利于用户黏性的养成。不得不说,《爱的时差》确实给2018年婚恋类综艺开了一个好头。
定位较为清晰,人物鲜明,规避了许多俗套的情景设置。更重要的是,《爱的时差》精准地传递了节目所想要呈现的核心思想。与此同时,藏在《爱的时差》背后的女性市场也日渐显现出来。
一定维度上看,在“她经济”时代下,如何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前提下,还能很好地覆盖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尤为重要。《爱的时差》的初次尝试,已然牢牢抓住女性视角的特点,以女性的追求、自由、与选择为主导,真实地呈现出恋爱该有的基调。
此外,据王云鹏透露,第二季已在筹备当中,包括艺人的洽谈、素人嘉宾的调训、节目形式、内容等方案的升级和调整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究竟下一季,又会有哪些嘉宾、带来怎样的恋爱体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