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鸟的河北梆子 永恒的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还能完成梆子那高亢的调门,不得不令人称奇折服。他,就是田春鸟,一个从艺六十年,辅佐了三代名伶,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小生"。 1937年出生,河北蠡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从艺,师承姜妙香、叶盛兰、茹富华、江世玉等,主攻河北梆子文武小生。
曾演出过河北梆子《观阵》、《拾玉镯》、《宝莲灯》、《蝴蝶杯》、《小宴》、《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等。历任第一届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人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河北省文联第六届委员等。
田春鸟的艺术贡献 田春鸟在戏剧舞台上不懈拼搏了五十个春秋,他敬岗爱业,艺德高尚,善于同别人团结合作,对艺术、对观众高度负责,多次完成中央和省交给的重要演出任务。
他对河北梆子事业的探索、追求与贡献,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河北梆子小生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多次赴京、津、沪、浙江、深圳及朝鲜、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和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河北电台为他举办"河北梆子专题讲座"《桑田俊鸟鸣,喜迎春色新》;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其为"河北梆子权威小生";香港《华侨日报》、新加坡《新明日报》等海外媒体对他的演出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临近田春鸟家,一阵阵悠远的吊嗓子的声音传来。当田春鸟站在记者面前时,真的很难想像他已年近古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起话来思维敏捷,讲到兴起时还会做几个高难度动作,轻松自如。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一个充满温情的冬日午后开始了采访,谈的第一个话题便是他三句不离的老本行——河北梆子。
梆子戏 一生都爱不够 说起"田春鸟"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误会是他的艺名,殊不知这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田春鸟告诉记者,他出生的那天是三月初八,正是仲春时节,自家房檐上落着一只小喜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父亲觉得这只鸟叫声动听,甚是惹人喜爱,于是就给他起名叫做春鸟。
田春鸟的家乡是保定蠡县,蠡县是出了名的"梆子窝",自古就有东头有梆子,西头有哈哈(哈哈腔,河北戏剧的一种唱腔)的美誉。
田春鸟从十一、二岁起就迷上了戏,迷上了梆子。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便跟村里的梆子艺人学戏,偶尔还会登台演出。 但是当时父亲并不赞同他学戏,在父亲的眼中,唱戏没有出息,是下九流。
为此,田春鸟不知道多少次被打、被罚跪,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学习梆子的决心。1952年,田春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省实验剧院(即河北梆子剧院的前身),当时他作为随团学员主攻小生,由于对梆子的喜爱,每一出戏他都反复磨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唱戏苦,唱戏难,没有唱过戏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田春鸟说,至今他的膝盖都不是特别好,就是当时排武戏落下的病根。 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嗓子变声,正值演出,高音突然唱不上去,观众都跟着鼓倒掌、喝倒彩,这着实给了田春鸟不小的打击。
如果嗓子恢复不了,很可能从此就与梆子绝缘,为此,他苦练唱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嗓子逐渐开始好转。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连续演出,嗓子疲劳过度,发声方法欠科学,患了声带小节,有失声之虞,于是他学习了"咽音"练声法,不管寒暑,始终没有放弃,不但治好了嗓子,而且还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高难度的唱法。
众所周知,河北梆子声调出奇地高,田春鸟就在传统演唱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改变河北梆子传统唱腔假、高等缺点,把真假嗓的混合声唱得通透自如,韵味醇厚。
影视界常常把那些爱戏、痴戏、迷戏的演员称作"戏骨",田春鸟就是不折不扣河北梆子的"老戏骨"。
几十年的风雨从艺路,不是只言片语便能说完。回忆过往的岁月,田春鸟的眼神中多了几许凝重,他告诉记者,梆子是他一生的挚爱,是他的生命。为了梆子,他无怨无悔。让他一生都爱不够。 我的家乡是"梆子窝" 采访说到的最后一个话题是家乡,田春鸟讲到家乡,感慨中带着一丝遗憾。
他说,由于工作的关系,很少回老家去看看,这让他觉得有点遗憾,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家乡人民对梆子的热情和喜爱始终是有增无减。
" 我出生在蠡县,人称"梆子窝",在我小时侯,我老家的人就非常喜欢听梆子,他们对梆子的热情一点都不亚于现在年轻人对流行歌曲的那种狂爱,这直接影响了我人生的选择。 梆子现在虽然不如从前,但很多人仍然很喜欢听,这点让我打心眼里觉得很欣慰。
" 甘当绿叶映红花 在田春鸟五十多年的艺术道路上,扮演的小生角色多为配角。因为在河北梆子中,小生挑梁的剧目非常少,主要突出的是旦角。因此,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总是以绿叶的身份出现,先后辅佐了三代名伶。
早在建国初期,他就陪已故的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桂兰(小金刚钻)、李桂香、赵鸣岐、张金秋、李淑惠等同台演出多部剧目,受到了广泛好评。随后他又与齐花坦、张惠云等同代著名演员合作,共同演出了脍炙人口的《蝴蝶杯》、《陈三两》、《天仙配》等经典传统戏。
不过,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裴艳玲、彭蕙蘅这两朵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的合作。1984年,在河北省梆子剧院一团任团长的他为了配合裴艳玲演出《钟馗》,放弃了排演以自己为主的小生戏《周仁献嫂》,虽然他在《钟馗》里扮演的杜平戏份并不多,但却细致大方,稳健洒脱,很好地配合了裴艳玲,与她的表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钟馗》增色不少。
1994年,彭蕙蘅排演《美狄亚》也找到了田春鸟,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积极地协助排练,为了能够节省时间,田春鸟干脆把被褥和行军床搬到了剧团排练场,吃住都不离现场。 谈及这些甘当绿叶的日子,田春鸟笑得很淡定,他说艺术是一个整体,既需要"红花",也需要"绿叶",并笑言可能是自己比较老实厚道,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找他来配戏。
在他的眼中,当绿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为了梆子,为戏曲,付出所有都是值得。
退休之后更忙了 1997年,田春鸟虽然从梆子剧院正式退休,但退休后他并没有在家安然享受幸福晚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参与各种类型的演出和戏曲的辅导,最近还在农民频道的《绝对有戏》节目中担当评委还会偶尔参加演出和教学。
退了休的他反而比以前更忙碌了。 记者很不解,是什么让他保持了如此旺盛的精力。他说是艺术的魅力和戏迷的支持。舞台就像一块吸铁石,永远吸引着他。戏迷的热情更是让他特别感动,每逢过年过节过生日,戏迷都会从四面八方给他寄贺卡,寄土特产。
有了这样的动力,田春鸟离不开舞台。 当记者提到近年来我省的梆子人才流失的现象时,田春鸟忧心如焚,他说这也是他退休这么多年来还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原因之一。
现在梆子不尽如人意,待遇低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很多老演员改行。另外,文化朝多元化发展,戏曲远不如影视、歌曲吃香,年轻人就都不愿意学戏,成了恶性循环。虽然如此,他对河北梆子的前景还是充满信心,因为梆子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还是有希望的。
气氛有点沉重,记者转而问起他教学和演出之外的生活,田春鸟的兴致重新高昂起来,他说他除了演出、教戏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这些年走过了不少地方,尤其是去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还有就是逛书店,看书。这一动一静的两大爱好使他始终保持着年轻快乐的心态。 我们一起变老 田春鸟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这也是记者采访他时最大的感受。田春鸟的家虽然不大,但却处处都洋溢着温馨的味道。
在谈到家庭时,他提到最多的便是老伴。 他说,他和老伴结婚40多年,几乎没红过脸,吵过架。"老伴很贤惠,她是我坚强的后盾,我从艺五十多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照顾张罗,我们家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你看我身体健康,嗓子好,眼不花,这都和我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关。"田春鸟自豪地对记者说,幸福溢于言表。 田春鸟与老伴的照片被挂在他书房的正中间,十分醒目。
照片中的他们夫妇二人笑得很灿烂,很幸福。这种幸福更像是一种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洗礼后、互敬互爱、相互扶持理解的亲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