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隋建国 烟台栖霞岗山寺的建筑规模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据说岗山寺的两山峰下,各建有地下厅堂,堂堂相连,山山相通.地下厅设有议事特别室,遇特殊情况几百名和尚能在几分钟内全部进入地下.地下大小厅堂十来个,大顶子下的最大的厅设有石桌石凳.金杯银碗和金筷子.建寺盛典及山会,除了寺院僧人们开怀畅饮外,寺中方丈和大小头目,都要下地厅吃喝助兴.据传,这个大厅的门钥匙当初被赴会的一个南方蛮子(会看风水的人)偷走,至今无法找到洞口更无法打开洞门.岗山寺的建筑形状与规模如下(见岗山图).最后边碑顶的山前坡建有一四合大院,院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庙,庙下是院.所谓庙,

据说岗山寺的两山峰下,各建有地下厅堂,堂堂相连,山山相通。地下厅设有议事特别室,遇特殊情况几百名和尚能在几分钟内全部进入地下。地下大小厅堂十来个,大顶子下的最大的厅设有石桌石凳、金杯银碗和金筷子。建寺盛典及山会,除了寺院僧人们开怀畅饮外,寺中方丈和大小头目,都要下地厅吃喝助兴。据传,这个大厅的门钥匙当初被赴会的一个南方蛮子(会看风水的人)偷走,至今无法找到洞口更无法打开洞门。

岗山寺的建筑形状与规模如下(见岗山图)。最后边碑顶的山前坡建有一四合大院,院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庙,庙下是院。所谓庙,就是按当年文皇帝口谕修建的武神庙。此庙建在山顶的前坡,共三间。神台之上是柴绍、铁玉、李玉瓶三位将军的塑像,其形象是全副披挂,手托兵刃,腰胯七星宝剑,身材魁梧,好似扬鞭出征。

神台下面,东西两侧各塑有战马一匹,雕鞍垂蹬并有马童伺候。庙门上额悬挂一匾,上书“武神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落款是大唐贞观二十一年敕建。庙前东侧立一碑,上刻柴绍、铁玉、李玉瓶三位大将军英灵永垂不朽,大唐贞观二十一年立。

岗山寺建在武神庙的下面,正殿坐北朝南,两侧有配殿,大门上方镶嵌文皇帝刺写的“岗山寺”镀金大字,下款也是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敕制。正殿里面,是泰山老母(注:风铜做,两米高座像,约400多斤。庙宇败落后被搬迁到就近的大解家重建,1946年拆毁,1956年被县政府搬走,现存放在庙后祝家夼一带)和如来佛祖的塑身,高两米,方脸圆腮,高鼻阔口,两耳垂肩,合十坦腹,赤脚盘膝,双目似闭非闭,稳坐莲台之上。

佛祖下是两米长一米宽的木制香案,其上放着香炉、腊台和签筒。

香案前地下,铺一块红色蒲坛,供参禅拜佛之用。一架黄色丝绸珠帘,吊挂两侧,微风吹动沙沙有声,颂经朗朗,香烟缭绕,一派仙景。大殿前左右配殿,塑有十八罗汉佛。

寺院大门前二十米处是一座大型戏楼。楼台高三米,分前后两台。前台有八根五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撑楼顶。楼顶采用硫璃瓦盖顶,下方的戏台面方砖铺设。整个建造雕梁画栋,飞檐吊斗,八角玲珑,每逢日出,闪闪生辉,映人眼目,山风吹动,风铃叮咚作响,犹如琴乐响彻山谷。

戏台后边也是八根石柱支撑楼阁,里面墙壁皆是图案鸟兽,画彩仙景,青砖铺地,专供艺人们住宿及演出着装之用。前台面积东西南北长宽各十二米,后台东西也是十二米,南北八米。

整个戏楼总面积为二百一十六平方米(此数据是隋焕1950年在许家小学任教时春节到毕郭戏楼演节目从戏楼碑文上抄录的。注:戏楼是从岗山搬迁)。戏楼东侧,是一个小山包(现尚存),建一座钟楼,终年每日晨钟暮鼓,其声悠扬回荡山谷不息,方圆几十里都可听到。

戏楼的西侧,是藏经楼,楼高两层,底层住僧人,护守经书。据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回来后,在弘福寺翻译的经文草本,本寺住持太乙法师曾借用拜读,就藏在此楼。几年以后惟恐丢失,又派高僧运回长安京都弘福寺。藏经楼的西面,也就是燃柴岭的东头,建有大小八十余间禅房,四十余间缮厅和仓库。这些缮厅和库房,是专供僧人们食宿练功之用。

岗山寺地域宽广,有大小十几个山头。主峰有五岭四壑(五岭是大、二、、三、四、五背。四壑是大、二、三、四夼沟)。满山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似森林的海洋。岗山东麓山脚下有一南北走向的河叫漫滩河(现属莱阳五龙河其一的岘河的一支流),河东有跑马岭、神仙洞。

河西岸有大小两个漫沙滩及法僧练功习武的锻演场。西山根下十里处有唐王征东的古城堡(招远毕郭现有遗址,载招远县志)。南山前三里处是东西走向的官道专供公差迎送官员的大道(现为省道306海莱路段),故称官道。

官道以北是岗山寺的花园和上千亩粮田和菜园。花园中有假山鱼池、楼堂馆所。鱼池用醋石垒造(一颜色深灰、质地粗糙、不硬发脆的石头,可用来磨刀凿驴槽。大花园村有遗址,三十年代村民在村东挖泥垫圈时曾出土花园养鱼池六块可磨刀的粗石,现隋建国家中尚村一块。

另,建房及挖菜窖时多次能挖出庙宇砖瓦)。庙后北山脚是悬崖绝壁,以北十里外的山岭均属岗山寺的辖区,东西南北方圆约一百平方公里的面积。

寺院立三座山门,西山门建在燃柴岭西头的“钢儿山”上。南山门建在大顶子前正南一里处的山坡上与官道修一垂直的大路直达主峰。东门建在四夼沟背下的大满滩上(现为岗山水库底)。没有北山门,只是在碑顶武神庙后筑建了一道弧形的护身墙,供游人扶手远眺。

随着寺院的兴盛,后来又接连不断的修建了地下厅堂,其出入口和通天洞连在一起。地下议事厅堂的具体位置,据说在大顶子山底下,通道和武神庙顶连在一起,出入口在大殿如来佛祖的坐位下面。其一通道直通大路官道,有五华里,后塌陷经雨水冲刷年长日久成了河流,故得名煞沟河,即今日的沙沟河。

岗山寺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八百余年。最兴旺的是宋末元初时期。这期间,不仅规模大于以往,且更雄威壮观。那时的山门已扩到官道,在现在的沙岭村,守庙僧人达八百之多。他们习武健身,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扩建庙宇,接济百姓,成为万民敬仰的慈善堂,落难男女常有投奔安身。

那一时期,拜佛求经的络绎不绝,香火正旺,各地的大小文武官员途经此地都要下马落轿上山一拜,以求神灵保佑。此间的岗山寺是山前花园,山后松,楼堂馆所隐山中。

东侧南天门绿树成荫,河水清清鱼虾成群;西侧山山沟谷紧相连,楼阁庙堂遍山川。每逢早晨大雾祢漫,山顶白茫茫一片,似大海,似山市;春夏,山花争相开放,鸟儿唱,蝉儿鸣,一座座山峰上的楼阁在云雾中游荡,犹如玉皇大帝的南天,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诗曰:“魏巍密山云掩寺,萧萧钟声伴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