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常江 川剧史上第一个女编剧确认正式挂笔 会坚持写作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熟悉川剧的观众而言,83岁高龄的徐棻一直是川剧界剧本创作的高产户和常青树.徐棻从18岁开始写作,她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质量很高.拿奖无数,更助产了40多位声噪戏剧界的名角儿.近日,徐棻挂笔的说法在网上流传.昨(6)日,记者采访了徐棻,她确认了挂笔一事,但她表示,自己还会坚持写作,为川剧发展发挥余热.从容挂笔 坚持写作说到自己挂笔的原因,徐棻表示,因为常年"趴案头"形成的腰疾,逼得她想到了挂笔,"今年以来,我就有挂笔的想法.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以前每天能工

对于熟悉川剧的观众而言,83岁高龄的徐棻一直是川剧界剧本创作的高产户和常青树。徐棻从18岁开始写作,她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质量很高、拿奖无数,更助产了40多位声噪戏剧界的名角儿。近日,徐棻挂笔的说法在网上流传。昨(6)日,记者采访了徐棻,她确认了挂笔一事,但她表示,自己还会坚持写作,为川剧发展发挥余热。

从容挂笔 坚持写作

说到自己挂笔的原因,徐棻表示,因为常年“趴案头”形成的腰疾,逼得她想到了挂笔,“今年以来,我就有挂笔的想法。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以前每天能工作十几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我每天只写三四小时,每年只写一至二部作品。”不过,徐棻对挂笔一事看得从容淡定,“只要从事写作,就都会有挂笔的那天,这算不得什么大事。”

徐棻告诉记者,今年3月,她创作完《花自飘零水自流》这部戏之后,就正式挂笔了。“以后,我还是会很忙的。”徐棻表示,自己并不会因挂笔而远离川剧和写作。“挂笔只是说我不创作新剧了,但是我还是要写文章。而且,很多剧本还需要整理修改,一些戏剧研讨我还会继续参加。明年,我的两部戏还将上演,具体情况我不能透露,但是需要我对这两部戏做修改,难道我就不去了吗?”徐棻说。

聊起川剧 滔滔不绝

“我个人的事是小事,你们应该多多关注川剧的发展。”徐棻说。60多年来,徐棻能够坚守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并为之倾注心血,足以让人佩服。

谈起川剧发展的新趋势,刚刚参加完2016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徐棻,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川剧版《卓文君》是国内首部小剧场川剧,不仅在建构演出形态上有新突破,该剧还走出四川,受到了2016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上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

“我们出去看了,了解到川剧与北京、上海等地戏曲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这次还收到北京和上海的剧院邀请,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肯定。目前川剧小剧场发展已有一些成果,但在四川,我们做得还不够。在培养人才、剧本打磨上还要下大功夫呢。”

痴迷戏剧 追求创新

从六七岁跟着老师演话剧开始,徐棻便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别人说我是吃错了药,我对戏剧是很痴迷的!我的记忆始于戏剧,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戏。”作为川剧史上第一个女编剧,徐棻创作了48个大戏、13个小戏、10部电视剧、2部长篇小说。作品不仅数量大、质量高、拿奖无数,更助产了40多位声噪戏剧界的名角儿,如刘芸、陈巧茹、田蔓莎、王玉梅等,均因她的戏获得梅花奖。

1961年,徐棻初为编剧时,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构思、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对一些古老的典故也“故事新编”。数十年来,徐棻的代表作有《燕燕》《王熙凤》《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欲海狂潮》《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尘埃落定》等,而且每一次复排复演,徐棻都会有不同程度修改而升级为新的版本。

“我写的川剧,不是老川剧;不是老川剧,但一定是川剧,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徐棻说。(记者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