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佩斯个展《触手可及》持续对“物性”的探讨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9日下午,在经历了人满为患的大卫·霍克尼个展之后,佩斯北京再度迎来一个人数爆满的展览--隋建国<触手可>.隋建国,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评论称"他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作品<引力场>位于佩斯展厅中心本次个展距离隋建国上次在佩斯的同名展览有三年时间,作品延续了2014年11月在纽约中央公园费德曼广场展出的<盲人肖像>系列的

7月9日下午,在经历了人满为患的大卫·霍克尼个展之后,佩斯北京再度迎来一个人数爆满的展览——隋建国《触手可》。

隋建国,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评论称“他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

作品《引力场》位于佩斯展厅中心

本次个展距离隋建国上次在佩斯的同名展览有三年时间,作品延续了2014年11月在纽约中央公园费德曼广场展出的《盲人肖像》系列的思路,即“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面对世界”,“去掉被训练的想法、技术,尽量用最原始的手法创作”。这次展览中他让石膏与聚氨酯这些材料自然流淌,形成了最终的作品。

本次展览通篇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共展出8件作品,其中尺寸最大的《引力场》位于展厅中间,长达17米,在立方体上浇铸石膏,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淌、覆盖并在地上漫延,甚至在制作作品时的脚手架也并未撤掉,如此体量巨大的作品将在展览结束时就地销毁。分布在同一个展厅的是另三件立体作品《锥》、《回》、《条》,分别呈现出圆锥、方形与圆柱形,由聚氨酯积累而成。

观众观看《引力场》作品

另一个展厅则在墙面上展示了八件用聚氨酯在纸板上创作的作品,分别以春夏秋冬、子丑寅卯命名,这些作品接近于平面,但并不是绘画,隋建国更愿意称他们为素描,他是在“草拟一个东西”。

为何使用了聚氨酯和石膏材料?

——相对于青铜、大理石等精良材料,聚氨酯和石膏材料被视为“廉价”的——后者常被用于雕塑创作的底稿材料,而非最终成品。这些更朴素也更不可控的材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而这也许正透露着艺术家的心境变化。

《引力场》作品局部

石膏与聚氨酯,前者容易造型却过于脆弱,后者粗糙耐用,发泡过程却极其不易掌握,这些材料自身的先天缺陷带给艺术家一种新鲜的刺激——与青铜的完美感完全相反,在这里,“廉价”突出了“完美”的无聊与平庸,同时隐蔽地颠覆了艺术品在今天作为奢侈商品的功能,让物品的价值判断标准脱离成本,回到了物的本身。

纵观隋建国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他每个阶段作品的特征变化背后一直可以感受到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从早期的“材料”时期作品如《地罣》,到后来的“符号”时期作品如《衣钵》、《中国制造》,再到现在的新作系列,隋建国的创作正在不断触及对物本身的哲学性思考,以及与“物”对应的自身身体与世界关系的反思。

观众与作品《条》合影

隋建国的作品与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物派”有某种相似性或内在联系,但他更强调了材料的社会意义,在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进程的关注、反思和批判。(编写/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