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对亲属的嘱托:不要当官 到基层去吧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显赫的家世到平凡的生活,从中南海西花厅到河南北部的一个小城焦作,似乎是一个谜.周志勇告诉记者,他爷爷兄弟三人,爷爷排行老二,叫周恩溥.老大就是周恩来.他还有一个三爷爷,叫周恩寿.大爷一支,没有后代.三爷一支,六个子女.他爷爷只有他父亲这一个儿子.他们做孙辈的,平时称呼总理叫大爷爷,称呼邓颖超叫大奶奶.但是,他的父母却称呼总理叫七伯,称呼邓颖超叫七妈,这是按家族排行称呼的.周志勇说,他们一家到河南来,是按总理的要求办的."不要当官,当工人最好"那个时候,周志勇的父亲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

从显赫的家世到平凡的生活,从中南海西花厅到河南北部的一个小城焦作,似乎是一个谜。

周志勇告诉记者,他爷爷兄弟三人,爷爷排行老二,叫周恩溥。老大就是周恩来。他还有一个三爷爷,叫周恩寿。大爷一支,没有后代。三爷一支,六个子女。他爷爷只有他父亲这一个儿子。他们做孙辈的,平时称呼总理叫大爷爷,称呼邓颖超叫大奶奶。但是,他的父母却称呼总理叫七伯,称呼邓颖超叫七妈,这是按家族排行称呼的。

周志勇说,他们一家到河南来,是按总理的要求办的。

“不要当官,当工人最好”

那个时候,周志勇的父亲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结束,军医院的人面临转业,国家正好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总理就说,你们到基层去吧!不要当官,当个工人最好!

就这样,在1957年,周荣庆转业被分配到了河南汲县卫校当宣传文化干事。周荣庆母亲王兰芳也跟着他一块来到了河南。

到河南不久,周荣庆又调到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后来,又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到焦作轮胎厂、群英机械厂等单位工作,都是没有任何职务的普通干部。

就是在九里山钢铁厂,周荣庆结识了刚从焦作农村招工到厂里“三八”炼钢炉工作的晋菊清,铸就了他们一生的姻缘与佳话,也使这个家庭在河南繁衍生息、默默无闻50多年,和豫北许多工人、农民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1959年5月10日,30岁的周荣庆和20岁的晋菊清喜结连理。

1968年5月1日,婆婆王兰芳对晋菊清说:“菊清呀,你陪我去趟北京吧,我想你七伯、七妈了。”

晋菊清一听,很兴奋地问:“咱们一家都去?”

王兰芳说:“荣庆不去,他在家上班。你带着孩子陪我一起去吧。”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到,这婆媳二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作为共和国总理的至亲,竟然凭着几张站票,在火车上熬了一天一夜才到北京。

给亲属定“十条家规”

人有三亲六故,周恩来同样也有自己的亲眷。但他要求他的亲属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

周总理曾给亲属们定下“十条家规”,包括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等。

周志勇还讲起一件往事,说他三爷爷一生有两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后一次淮安老家也没回成。

为什么没回成?总理不让他回,说:“你是我周恩来的弟弟,你一回去,省委、地委、县委的领导就得陪同你、接待你,既浪费地方的钱财,又耽误地方上的工作。”

1965年春节前夕,周总理决定平掉老家的祖坟,一位堂嫂想不通。已退休的周恩寿觉得这是一个回老家看看的机会,就找周恩来要求:“哥,我回去做十嫂(堂嫂)的工作。”

周恩来一听很高兴,当即表态:“好呀!”

但转念一想,又立马制止道:“你不能回去!”

就这样,直到1985年周恩寿去世,一次老家也没回成。

“你们花钱,自己挣”

周志勇说,他奶奶王兰芳、三爷周恩寿,都在战争年代落下严重伤病,解放后不能正常上班。周总理就对他们说:“你们拿着人民的‘小米’(指工资),又不能正常上班,干脆提前退休吧。”

如果正常退休,能拿到70%到80%的工资;而提前退休,比例要小得多,这样一来生活就成了问题。周总理就说:“你们的生活、看病钱,我出。”

就这样,周总理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100元给三弟,拿出50元给二弟媳。看病吃药钱也是总理根据需要另出的。

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周恩寿的6个子女全部参加工作,持续到王兰芳去世。

并且,周总理专门交代周荣庆:“这50元钱,是给你妈妈的,你们谁也不要用。你们花钱,自己挣。”

记着周总理的嘱托,周志勇这些后代,现在的住房虽然寒酸、生活虽然清苦,但从来没向组织上伸过一次手,也从来没向谁抱怨过一句。

晋菊清现在的住房,是在群英机械厂工作时分的,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住到现在。那是一个看上去破旧不堪的红砖楼,晋菊清住在二楼最东头、像集体宿舍一样的一间筒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