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泥步修行 余秋雨《泥步修行》 读后感
从菲律宾回来之后,陆陆续续看了余秋雨的《泥步修行》,这几本都是当时喜欢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而买的,在菲律宾旅行时候,带的是贾平凹的《自在独行》,散文娓娓道来也值得细读。这几本刚开始拿到的手的时候确实觉得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因此买了之后并没有立即就看,而是放在床头的书堆上,作为备选。
从菲律宾回来之后,一时没有找到喜欢的书看,因此闲来拿起这一本,而这一本乍一看实在不算是吸引人的,里面的目录看起来特别的深奥,宗教的味道比较浓,特别是问道一部分,对我这样读书不多的人而言好像有种抗拒。但其实心静的时候看起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我自己也已经快到了不惑的年龄,但是我心中仍有很多的疑惑,无以解开,唯有看看历史上或者是比我们年长的人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生之惑的,从而给愚钝的自己一点启发。余秋雨的这本《泥步修行》是他的修行之中的思考的精华,这些天,有了它的陪伴,酷暑中也算是有一些清凉。
对于余秋雨先生提到的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仇之惑,潮之惑,能够破除哪又是那么容易的呢?在现如今的社会上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对比我自己而言,真真是还无法破除这些惑。虽说自己对物质看的比较淡,对于别人的评价也看的比较淡,但这些离余先生说的破惑还是很遥远。
因此由此生出来的烦恼也就比较多,繁繁琐琐的就组成了一天天在迷雾中生活的日子。不过不管破惑到什么样的程度,心还是要想办法安顿,因为安顿的内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觉得很心安,明天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又会重新不安起来。像余秋雨先生这样彻底解决内心种种之惑,因而能面对世间事务变化而心依然安放,也算是我辈努力的典范了。
要看透现实生活的迷雾,是要学习一些佛学和道德经的观点的,这一点我现实是认同的,不要讲究是否要信佛或者信道教,而是要学习其思想,其思想精华能让你看透这世间的迷雾,但一时的看清不是什么难事,看本书,听君一席话,可能就有所觉悟,但那不是你的,难的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工作生活,内心依然时刻保持清明。
每隔一段时间适当的进行独自的旅行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加固的形式。这样的独立思考,这样独立的时间去联结自然,这样独立的时间去反复理解佛学中的精华,这样独立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才能做到在回到现实世界中时也能安顿好内心,泰然处之。
余秋雨先生便是独自走过万水千山,和历史上众多名家在烛光下进行过思想的交流,才有了这本《泥步修行》。我知道在修行之路上我是愚笨之人,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太久,执念太多,迷雾经常会回到我的眼前,遮挡了前进的路。
还好还有这些书,能够时常提点与我,拉我一把。一切生命都是宇宙中最神奇和珍贵的,看着从腐朽泥土中长出来的嫩芽,你就会有此感叹,看到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清澈的眼神,你也就会由此感叹。可是渐渐长大后的人却很多时候好似失去生命的珍贵了,忘记我们本来是谁了。
每天的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夫妻之间,家庭之间,同事之间,摩擦,争吵,竞争,还能看到多少生命的珍贵?并还觉得自己生命的珍贵吗?仰望星空时的感叹;独自相处时的空洞;不幸降临时的无助。或许都在提醒着你原来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摘录一些书中我喜欢的文字与君共勉:
无数美若秋水的眼波,在阅读着一则充满套话的低劣报道;千万冰雪聪明的头脑,在面对着一则则故弄玄虚的愚蠢笑话,我们天天以极度的珍贵,兑换着极度的无聊。
一路好奇,直到路的尽头。路的尽头,太有悬念了,乐章要结束了,会不会有一个奇特的高音而卷起满场掌声?如果在生命尽头还这么好奇,那么这个生命也实在是够轻松,够高贵的。
经过终极思考,还要回到日常生活。起点和终点“首尾相衔”,构成了具有神奇生命的八卦涡旋。觉悟者的五大日常心态:留心茶饮;脚下无界;不问拳脚;百事无避;一路好奇。
安顿,不能全靠已有经典,而必须由自己出场。一遍又一遍,再扣山门,再访庭院,反复比勘,选择,重组。最终,寻找到一种最自在,最简约的精神图谱,这就是心灵安驻的地方。
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我们破惑,我们问道,我们营造,我们栖息,我们安顿。
昨天早上台风过境,大雨瓢泼,早高峰的喧闹都被雨声淹没了,当我走出楼门,卷起裤管,走进雨中的时候,顿时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卷起裤管光脚踩在田野上的感觉,瞬间觉得离天地如此之近,路上溅起的水花,以及急急流着的雨水好似奏起了最美的乐章,撑起伞走在马路边上的我脚步轻巧,心情愉悦,感觉世界就在脚下。这些书带给我的就是让我在生命中拥有多一些这样的美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