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经济思想 范蠡村的经商原则与新形式下的经济创新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
“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
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像对待粪土一样把它抛售出去。相反,当某种商品价格低落时,要把它当珠玉一样大量购进。其中的“贵出”是以“贱醛 为前提的,“贱醛 是为了“贵出”。
五、本末俱利,主张平粜。强调本末俱利是范蠡经济理论的一大特点。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调动农与工商双方的积极性,否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并且粮价“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认为粮价在三十至八十间波动是正常的,而超出这一范围,国家就应以平籴的政策进行干预。由国家买卖粮食,在荒年粮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丰年粮价过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将粮价定于三十与八十之间,粮价的稳定就会促使其它商品价格的稳定,使市场上商品充足,达到“农末俱利”。这种经济思想为后世不少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深远政策。
六、预测行情,窥其先机。在古代,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社会上流通的大部分商品来自农业,农业的收获状况对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的制约。范蠡根据对天象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农业丰歉的方法。
他认为,农业的丰歉同木星的运行有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大概12年一个周期,木星运行的一个周期,就是农业丰歉的一个周期,其循环规律是“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年成的丰歉情况,从而早做准备。依据这种预测,他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原则。在干旱时要多蓄积船只,水涝时多蓄积车辆。因为天旱时船只价格必然低廉,而生产者又少,旱灾一结束,船又成为抢手货。水涝时的蓄积车辆也是如此。当然,范蠡只是以此为例证,来说明组织商品采购时要有预见性,要洞察市场行情。
七、富而好德,仗义疏财。范蠡通过正当的经营,在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闻名遐迩的富商,但并未因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沾沾自喜,大肆挥霍,而是多次慷慨“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不但对贫苦的百姓施舍钱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对那些想致富而无经济基础缺乏技能的人,给予无偿资助和悉心指导。
据载有一个鲁国穷士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上门请教致富经验,陶朱公赠他壮牛十多头,传他养牛技术,教其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猗顿受教而去,十年之间,遂成巨富。范蠡的这种“富好行德”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倡导与称颂。
传说中范蠡总结了经商致富的十三条要领,即勤快节俭,谨慎负责,规矩方正,价格讲明,钱财细慎,货分优劣,回验查明,期约限定,账目记清,随行就市,良机莫失,不负于人,富行其德。不管它是出自范蠡本人所总结还是后人对他致富经验的总结。今天对于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范蠡不仅仅具有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他的商业道德,更可以作为后代之表率。
在当代互联网经济、规模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思维的开拓下,市场有了更多新的景象,但是做生意的根本原则还是深深存在于产品交易之中,希望商圣的思想得到弘扬,在经济创新过程中确保稳健、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