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哈佛演讲 朱棣文:生活与科研同样棒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后,中国坊间很快传开了这条消息,一如他当年获得诺奖的轰动。
奥巴马内阁中这首张华裔面孔心底也“很中国”,尽管他不会中国话。这位自小玩积木玩出的诺奖得主,曾逃过学,曾让父母沮丧过,曾向父母说过“不”。他琢磨烹饪,就像做科研一样认真,他的业余生活和学问一样的棒。尽管朱棣文在物理学界的简历难以简单,成就十分突出,但是在美国能源部长的人选中,他是一匹地地道道的“黑马”!
获得和家人平起平坐的机会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的研究生打来的:“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别开玩笑!”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只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后来电话不断打进来,直到斯坦福大学的有关人员告诉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在国际网络中登载,他才相信。
10月15日这一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恩·唐诺吉二人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用激光冷却捕捉原子”,打个比方的话,就像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并让它悬浮在空中,从而好好将它观察个够。
朱棣文找到的这个新方法,能够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朱棣文整整奋斗了20年。然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他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对于我来说,生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当时,朱棣文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的表情,仍然和平常一样照常去给学生上课。
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开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立刻涌入大批的媒体记者,紧紧拥在朱棣文面前。面对各界的恭贺,朱棣文说:他能获得诺贝尔奖,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也不完全感到意外,因为面对竞争者,他事先认为“还有一线机会”。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师生们为朱棣文举办了一场庆祝会,庆祝会结束后,他立即又回到教室上课。
“我还是我。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并没有什么两样。”朱棣文认为:得奖后的改变——学生可能会比较尊敬他,仅此而已。不过,在学生眼中,精明、风趣又天真的朱棣文,其实早就已经在学术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
“事实上,我们家里对于我获得诺贝尔奖反而没有外界那么大的反应,我记得获悉得奖消息后,我打电话给我母亲,当时是早上6点半,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平静地对我说,恭喜你啊,儿子!”朱棣文笑言,自己的父母、兄弟、叔父、表兄弟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自己获了诺奖后终于有了和家里其他人平起平坐的机会。这就是身为学者的朱棣文的秉性——潜心治学,荣辱不惊。
成天捣鼓积木的玩家对父母说“不”
1948年2月,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幼儿园时代的朱棣文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小学四年级时,他成天捣鼓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的目标是:实现零件数量及尺寸的最佳设计。
朱棣文说:“小时候我常常把客厅堆得乱七八糟,自己做发电机什么的。我的母亲从来不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我想,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
在学习上,尽管父母对朱棣文的要求十分严格,但还是给予他充分的空间,任由他自发学习,发挥自己的才能。上中学后,朱棣文的父母就很少过问他的功课。
朱棣文高中毕业后,起先父亲朱汝瑾不太赞成儿子在大学里选择学习物理专业,他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适合读建筑专业。朱汝瑾认为,物理学领域里强手林立、人才济济,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极大,要想在这一领域里做出杰出的成绩相当不容易,而且做物理实验枯燥无味,如果不是异常聪颖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是属于那种太聪明的孩子,担心儿子将来在这一领域无所成就。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对物理学情有独钟的朱棣文,把钻研枯燥的物理学看做是一种享受,他毅然选择了物理学,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
朱棣文说,是家庭给自己提供了良好和宽容的教育。“像我当初选读物理,父母虽然不赞成,但他们没有很多阻扰,他们给我说‘不’的权利。父母给我的混合的DNA是重要的,但是他们教养我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朱棣文直言不讳,自己还曾试过辍学两个月,后在父母的劝告之下,才回去上课。“高中毕业时,更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多家名校拒绝,只能上一所比较普通的学校,父母对此十分沮丧。”
在他看来,进哪所大学并不应该成为你的标签,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实到了大学时,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没有去努力学习;但在喜欢的学科上,我很用功。像物理实验,我就常常沉浸于其中,觉得其乐无穷。从后来发展情况看,吃透细节和把注意力聚焦到课程要点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