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第二十九首《十五从军征》

2018-10-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本是西域乐曲,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得<摩诃兜勒>一曲,流入中原这就是最早的横吹曲,作为军中乐,在马上演奏.汉代的横吹曲与鼓吹曲辞统归鼓吹署.后来一分为二:用箫和笳吹奏的叫"鼓吹",用于朝会和道路行走时;用鼓和号角吹奏的叫"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演奏(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第二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另据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汉代的横吹曲共有二十八首,为武帝时代

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本是西域乐曲,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得《摩诃兜勒》一曲,流入中原这就是最早的横吹曲,作为军中乐,在马上演奏。汉代的横吹曲与鼓吹曲辞统归鼓吹署。后来一分为二:用箫和笳吹奏的叫“鼓吹”,用于朝会和道路行走时;用鼓和号角吹奏的叫“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演奏(郭茂倩《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第二十九首《十五从军征》

另据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汉代的横吹曲共有二十八首,为武帝时代的乐师李延年所造。但魏晋以后只剩下《黄鹄》、《陇头》、《出关》等十首,后又添加《关山月》、《紫骝马》等八首合称十八曲。

现仅存《出塞》等两、三首可定为古曲。内容是反映北国征战和塞外风光,音节浏亮、气势豪雄。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第二十九首《十五从军征》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运用通俗自然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同时它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明朝著名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继自两汉,宜也。” 《十五从军征》就是最能体现“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这一观点的诗歌之一了。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少年从军的士兵,为国征战了六十五而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以及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典型意义。

       诗歌开头两句,直奔主题,统领全篇,用质朴而简洁的十个字,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遭遇。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这个时间,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主人公在这个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鏖战沙场,披星戴月,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在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何等的概括,这是“浅而能深”。

接着,以一个“始得归”的“始”字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来的思家之情,那是主人公心中的一个梦,一个从离家时就带着的梦,也许正是这个梦,成了他经过九死一生,得以坚强地活着回来的动力。

今天,终于盼来了这个梦,这个被统治者奴役了一生的老兵,对统治者而言已经没有了可用的价值了,他带着一身的病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怀着一颗焦急万分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无需过多的渲染,没有造作的呻吟,朴素的口语,“质而不俚”,仅一问一答,却声情毕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切之意尽在言中,而又在言外。到此,我们已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在梦想破碎那一瞬间的悲痛,对他来说,这数十年来可能与家人早已失去了联系,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和变故,应该心里都曾做过假想,或早也有一些心理准备,但现实竟如此不堪入目,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对比。

多少个春夏秋冬,做梦都盼着回家,及至归来,竟没有一个亲人在世。

以前有家难归,如今却无家可归;以前尚能苟且活着,如今却老无所依。这又是苟且活着者与无辜逝者的强烈对比,这里没有硝烟,却是尸骨累累;这里不是战场,却比战场更沉寂。一个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士卒竟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而那些没有服役的人,竟然死得更早,透过浅显的文字,我们把思考引向文本的深处: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忍受着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等的折磨,这已不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是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这就是诗歌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家已不家,“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里曾经炊火融融,如今荒芜衰败,早已人去家空。中间这几句对家中情景进行白描式勾勒,以哀景写哀情,句式上的对偶,节奏上的明快,都带有民歌的特色。

从全诗来看,诗中对主人公的家的描绘所占文字也是最多的,内容上,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情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结构上,它构成了诗歌“起承转合”中的“合”,语气到此也形成一种舒缓,为下面的情感抒发蓄势。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可怜的老兵,年老力衰,体弱多病,饥寒交迫,孤独无助,悲凉凄苦,彷徨无措,失落茫然……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面对着明天,那个无着落的明天,他已悲痛欲绝,全诗就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这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衣衫褴褛,毫无力气地倚在门前,泪眼汪汪地注视远方,一会回想起亲人,一会回想着过去的军旅生活,一会想象着未来,那个不可把握的未来……这是作品的张力,它意蕴悠悠,“近而能远”,给读者无限的深思与遐想。

       乐府诗擅长于叙事,这是对《诗经》中现实主义写法的一个拓展,为叙事诗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将本诗与《诗经》中的《采薇》最后一节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乐府诗与《诗经》在艺术上的联系与区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士兵还乡的感受——今不如昔,内心伤悲,经济凋敝;都是揭示古代的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害;都是现实主义表现形式;读来都让人伤感;都写尽了人生的悲凉凄苦……

       不同的是:《采薇》是四言诗,重点写景抒情,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犹如一幅震撼人心的图画,让人深思,读之让人哀怜,基调是哀伤的;《十五从军征》是五言诗,重点是叙述抒情,它以叙述为主,借老兵的所见所感,抒写悲凉凄楚之情,犹如一部纪实片,为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场景,字里行间渗透着血与泪的控诉,读之让人悲愤,基调是悲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