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演员刘玉玲 河北梆子名家刘玉玲
刘玉玲,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1947年1月3日生于北京,在小学即为文艺积极分子。11岁时入北京梆子剧团前身新中华梆子剧团学员班学习京梆子,工青衣闺门旦,开蒙老师李云卿。后师事京梆子创始人之一李桂云,成为李最为得意的弟子和传人。
刘玉玲13岁即为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大登殿》,从此成为北京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和领衔主演。多年来主演传统和现代剧目数十出,代表剧目有《王宝钏》、《王春娥》、《拣柴》、《孟姜女》、《忠保国》、《牧羊圈》、《社长的女儿》、《丰收之后》、《杜鹃山》、《沙家浜》、《窦娥冤》、《蝴蝶杯》、《状元打更》《一夜皇后》《孙尚香》以及《柜中缘》等都成为有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中央电视台、电台都有录像录音。
1984年是刘玉玲艺术上的丰收年和里程碑。这年,她首创举办梆子折子戏专场,一人一晚主演四折不同人物不同风格的折子戏,轰动首都舞台,使折子戏专场形式成为各地各剧种优秀演员展现才能和争夺梅花奖的重要手段。同年,她被评为梅花奖首届(1983年度)获得者。
在这年举办的北京市中青年演员调演中又获特别奖(最高奖)。刘玉玲从此走向成熟。在随后几年里连续获河北梆子鸣凤奖、北京市新剧目调演优秀主演奖和优秀唱腔设计奖等奖。
刘玉玲还继承李桂云"京梆两下锅"的传统兼演京剧。1987年,她举办"京梆两下锅"折子戏专场,一人一晚主演两折梆子、两折京剧,再次轰动首都舞台。
刘玉玲还兼演新歌剧和独唱民歌。1977年,她被借调到中国歌剧院同郭兰英等一起轮流主演刚恢复上演的新歌剧《白毛女》,被郭兰英成为舞台上的第三代喜儿。从此,她同郭兰英确立了新歌剧的师生关系和情谊。1978年又参加首届全国民族民间唱法调演,并随北京新建的歌舞团出访罗马尼亚,独唱民歌。1979年又访问日本。
从60年代始,刘玉玲即同声乐界有联系。当时,不少著名歌唱家学唱梆子,十三、四岁的刘玉玲随老师充当小先生,作示范演唱,从而结识不少歌唱家。从此在声乐界求师访友寻求更自觉的科学发生方法。她这种虚心求教的活动从未间断过,成为戏曲界向声乐界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典型。
刘玉玲的嗓音宽亮圆润甜美,音域宽广高低自如,扮相端庄秀丽,做派雍容潇洒,尤善于唱心演情,塑造人物。在声乐上,她博取众长,为己所用,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发展了戏曲声乐艺术,使她不仅成为一名有影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也成为一名有影响的戏曲声乐家。
刘玉玲70年代开始即带学生,前后正式收徒三人,其中高德敏连续被评为北京市青年优秀演员,白振絮(改名白小玲)连续在河北得奖,李艳茹已成为一名独唱演员。
"事业为重,壮心不已,互促互勉,此生不虚"。这是刘玉玲丈夫外交学院教授黄金祺10年前书写以资共勉的条幅。1994年正是建国45周年,是刘玉玲获梅花奖和举办折子戏专场十周年,是她的本命年,也将是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丰收年和里程碑:获优秀专家称号,中央电视台为她直播梆子戏专场,她将参加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和庆祝郭兰英艺术生涯60周年的演出;特别是,在北京市文化局的推动和支持下,她将同指挥家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一台梆子、京剧、中、外歌剧"四下锅"的独唱会,并由马少波老新编《窦娥冤》,梅葆玖、姜凤山指导梅派唱腔,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黄揆春指导美声唱法。
(古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