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淑精彩唱段 万人争睹李炳淑 韶韶南京的京剧往事
眼下,六朝古都国粹热骤然升温,为节日造势的“京剧艺术节灯光秀”也在市中心新街口正式登场,南京人翘首以盼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行将拉开帷幕。
南京历来是京剧演出的热土,人们酷爱京剧并称其为大戏,京剧场馆之多,历代京剧名家都热衷于此登台献艺。本文拟结合晒藏品和切身感受,与读者朋友作交流,恭贺艺术节隆重举办。
京剧曾经称“平剧”的证物
您知道吗?京剧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即被称为“国剧”。由于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剧又一度称为“平剧”。我的藏品——民国香烟招贴画,充分折射国人对京剧的热爱,其主题:“裕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平剧彩排”,更是京剧称平剧的有力证物。它印制精美,品相上乘,足与现今广告媲美,而且,经历了七十余载变迁和动乱的洗礼,弥足珍贵。
这套藏品100张为一套,系“快马牌”、“苏格兰牌”香烟的招贴画。遗憾的是,我只收藏了其中一部分。从一幅幅画面中不难看出,“老外”真是绞尽脑汁投国人所好,借用中国文化来为其推销“私货”。
一张张画面或扮相俊俏,或诙谐幽默,或悲悲戚戚,栩栩如生的场面让人爱不释手,它们使人很容易就了解,那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名流大腕不外乎马连良、李少春、李宝奎、裘盛戎、谭富英等,这不正如即将来宁大显身手的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等京剧名家吗?其时的文化主餐,无疑是我们称为国粹的京剧。
据家中老人回忆,当时,南京许多杂货店,只要你买两盒英美烟草公司的纸烟,就可以凭烟盒内所附赠券。换取一张这样的广告,那时候,大商场都实行“购物一元,获赠香艳广告一张,多购多赠”的办法招徕顾客,所以,这种京剧招贴画尤其受到普通市民喜爱。
“活红娘”风靡南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热依旧长盛不衰,演出市场十分红火。1957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先生,率沭阳县京剧团来宁演出,主演《红娘》、《玉堂春》。宋先生所扮演的红娘,把红娘娇、憨、甜、美四种情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将红娘天真、活泼、灵巧、洒脱的形象美,展示在观众面前,南京戏迷为之倾倒,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活红娘”从此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宋长荣,出身贫苦农家,自小在戏园门口做小生意,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后经人推荐进戏班学戏,1954年起成为沭阳县京剧团正式演员,他刻苦学艺,文武兼备,汲取梅、程、荀、尚各流派之精华,迅速成长为剧团独当一面的旦角演员。
来南京之初,宋长荣没敢贸然进大剧场,首演在位于夫子庙贡院街的秦淮区文化馆小礼堂,没料想竟一炮走红。散场以后,戏迷们许久不肯离去,冲台上喊“苏北小梅兰芳,名不虚传”。于是,剧团入驻泮宫梨香馆,仍然场场爆满。在戏迷强烈要求下,演出一度移师泮宫最大场馆明德堂。由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从不面向县级小剧团开放的南京有名的明星大戏院、大光明大戏院也争相破例发出演出邀请。
南京市民争先恐后追捧“活红娘”的热潮盛况空前,不少戏迷竟然屡看不爽。当年《新华日报》还专门为此发表文章,题为“一颗刚出土的明珠”,翔实报道这个盛况。
万人争睹李炳淑
如今,50岁以上的人恐怕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一出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使得青年京剧演员李炳淑一举成名,在剧中,她成功扮演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一角,让全国老百姓一下子都认识了她。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南京南郊的梅山铁矿就职,企业虽地处南京却隶属于上海市领导,那年,由上海市组织的演出团体,慰问上海在外地的工矿企业广大职工,上海京剧团便带着《龙江颂》剧组来到了梅山,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我有幸目睹了红极一时的李炳淑芳容。
那天是个星期天,事先,矿里就组织人员,用采矿支护用的木松,连夜搭起临时大舞台。从午饭以后开始,就有职工陆续带着凳子,来到矿部附近的一块空旷土地上,占据有利的位置。很快,偌大广场便被全矿职工及其家属、附近农民,以及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远至江宁铜井、谷里等处的父老乡亲,挤得水泄不通,浩浩荡荡不下万人。
李炳淑早年师从梅派传人杨畹农、言慧珠、魏莲芳等,工青衣,形成了自己纯净淡雅、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凭借扎实功底,正值当年的李炳淑扮演的江水英惟妙惟肖,游刃有余。在演出过程中,高潮迭起,掌声、喝彩声震耳欲聋,剧中,“舍小家,为大家”、“堤内损失,堤外补”的“龙江精神”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演出结束以后,人们久久不愿意离去,手掌拍红了,嗓子喊哑了,陶醉在无比的兴奋、幸福之中。
我亲眼所见,舞台上的李炳淑是当之无愧的一号,卸妆以后,齐耳短发、白衬衣、黄军裤,与邻家女无异,没有丝毫大角儿的架子,和颜悦色又平易近人,演出准备阶段,甚至还与演职人员一道参加各项准备工作呢。 谷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