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夫不受重用 为什么你聪明伶俐却不受欢迎 踏实稳重却不受重用?
年轻人志存高远总是没错。但现实就是,有些人聪明伶俐却未必受欢迎,有些人踏实稳重却未必受重用。领导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的确让很多人年轻人捉摸不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或许可以给体制内的年轻人一点启示。 举个例子,三国志中杨修,自认精于读心术,能把领导的心从里看到外,看完之后还总爱点评一番,于是领导曹操极烦他,早晚寻了个理由杀而后快。
过于热衷自我表现,不懂低调和谦虚,不分场合谈论他人是非,别说体制内,你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淘汰的对象。
杨修是个失败的例子,我们理应吸取教训。不过历史上也有在为臣之道上颇有心得的人,我们今天聊聊其中佼佼者:王翦。
做好你自己的事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在征讨楚国一事上,秦始皇询问了将军李信和将军王翦的意见,他问:“朕准备攻打楚国,你以为需啊多少兵马。”
李信答道:“二十万。”
王翦说:“非六十万大军不可。”
秦始皇不太同意王翦的说法,他说:“王老将军这仗打的越多,胆子反而越小了啊。李将军果断勇敢,让人赞叹。”接着呢?很自然,秦始皇让李信等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王翦默默地回老家休养。
但结果证明,这正是楚国的诱敌之计,秦军吃了败仗。听闻前线战败,秦始皇想起了回到老家的王翦,他连夜到王翦老家,问他意见。王翦依然坚持若要伐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秦始皇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
当王翦的意见被秦始皇否决时,他并没有抱怨,也没有着急为自己辩解;当秦始皇吃了败仗重新邀请王翦出山时,他也没有乘机耍性子、撂挑子,依然接过伐楚的任务,并且最终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了灭楚的大任。
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总是朝气蓬勃,志气满满,觉得自己提出的建议、完成的工作无可挑剔,领导稍有批评便心生嫌隙,甚至觉得领导针对自己,偶尔要是抓住领导犯错,便立刻不依不饶。须知,领导对器重的下属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你眼中的“吹毛求疵”其实是一种鞭挞。
秦始皇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帮他打天下的人,领导也一样,无论什么样风格的领导都需要能干事的人,与其花大力气和领导赌气,不如在领导最在意的事情上下功夫,事办好了,你的日子自然不会难过。
知进退 懂分寸
历史上的诸多功臣名将,能力都和王翦比肩,但又有几人可以如他这般于功成名就之下,安享富贵而终老呢?
大家都知道,秦皇能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其多疑之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相信没有人会说自己的领导比秦始皇还难伺候吧?但在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秦始皇手下,王翦获得了善终。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时,秦始皇曾亲自送他。临行前,王翦请求秦始皇多赐良田宅地给他,秦始皇不解,问道:“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意思是说他跟随秦王多年都不得封侯,所以想趁着自己还受宠时,多求田宅,好为子孙后代置下家产。秦始皇听了不禁大笑。直到他领兵行至关口,仍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
他的部下有些不理解老将军的做法,认为他还未得战功便不断邀赏有些过分。面对部下对其“贪婪”的疑问,王翦却说:“秦王向来粗暴又多疑,如今我带走他大部分的兵力,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他对我的怀疑。”
有人说这是谄媚,但理论君觉得这是一种自保的智慧。在与领导秦始皇打交道过程中,王翦能够清楚的觉察到领导的性格特点,并且采取妥善的方式,最终避免了悲剧的命运和凄惨的下场。此事暗含上下属关系相处的秘诀,我们虽不能以此简单粗暴地归纳上下级关系,但从王翦的故事我们至少明白一件事:我们需要知道领导的底线在哪里,要在领导底线内行事,消除彼此的疑虑,建立信任,让我们彼此都放下心干事。
年轻人老觉得职场充满了潜规则,没有关系不行,不会拍马屁不行。但行走任何江湖的基本法则就是能力 沟通 心态。如果你缺乏最起码的能力,并以恶意揣度他人,随意触碰他人底线,也就不能怪别人不重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