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消防 王雪松[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男,1972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主要从事信号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空间信息感知等方向的研究。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遥感遥测遥控分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第四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王雪松拥有过人的智慧,他27岁获得博士学位,迄今已发表论文上百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作为一名军人,王雪松更不乏非凡的勇气与毅力,当他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困惑不解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向国际权威的经典理论发出挑战。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他被批准提前一年半攻读博士学位,王雪松不是同龄人中成绩最好的,却是大家公认提出问题最多的。
正是看到他极富挑战性的性格,导师才会建议他把某雷达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研究已经近50年徘徊不前,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有人劝王雪松,研究这一课题很难取得突破,弄不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
王雪松看到的却是问题的另一面:假如能作出成绩,回报也是巨大的,在这个领域我国将一举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面对导师信任的目光,王雪松默默应承下来。
也是意料之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雪松屡战屡败。虽然他认为探索中的艰难险阻不是一种困难,而是一种乐趣,但在一次次的挫折后,他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开始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理论体系本身就有缺陷?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这一理论体系是国际公认并应用几十年了,很少有人提出过疑问,而他还只是一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
但王雪松就有这个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推算过程没有错,在用一种挑剔的目光来审视经典理论后,他决心大破大立,从头开始。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说理论像一幢大厦,那王雪松得从挖地基开始,一步一步来,而且没有任何图纸可循。于是,他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家常便饭般的挑灯夜战和寒暑假的留校攻关。
第一个暑假,系里的大楼进行电路改造停电,实验室热得像个蒸笼,王雪松汗如雨下,却始终“坚守阵地”。第二个暑假,他仍没有回去。长时间的劳累使他病倒了,患了严重的心肌炎,心跳每分钟只有48次,躺在病床上,王雪松仍没有停止他的学习与思考。
住院20多天,他瞒着医生,偷偷读完了托人从图书馆借来的两本经典译著。 整整用了5年时间,王雪松终于辟出了一条前人未走过的新路,他的博士论文被专家认为是这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有了这段经历,王雪松治学更加严谨,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被人们认可的传统经典理论,不再是高山仰止,而是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一番,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如今,年仅31岁的王雪松,已经成为了一名副教授。在教学岗位上,他注重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强调培养一种创新精神。他说,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提出的挑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很难改变;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的质疑,我们现在还不能利用原子能,科学的进步就在于不断挑战经典。他盼望着,能有学生把他的观点推翻,向更多的经典理论发出挑战!
简历/王雪松[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编辑
王雪松,现为国防科技大学某研究室主任,1990年9月入学、入伍。在读本科至研究生期间,先后5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员。毕业留校任教后,又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教员,200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今年已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荣立二等功1次。
近年来,王雪松组织承担了20余项重大研究项目,在解决各类项目的核心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他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国际检索收录 40余篇,部分论文有较高的引用率,曾获200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合作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
在科研战线上,王雪松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照搬前人结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全新的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教学育人方面,他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风格新颖,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历届学员的欢迎,连续4次教学评价为 A级。
他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9人,指导本科优异生4人,培养的学生中1人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员,2人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1人获得国防科技大学“周明鸂”奖学金,多人获得“光华”教育奖学金。
自2001年起,王雪松担任全军高级干部和中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主讲教师,为全校最年轻主讲教师。他主持编写了“电子工程基础”、“电子工程系统 ”、“雷达原理与系统”等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为《军事百科全书》撰写者之一。
重点课题/王雪松[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编辑
近年来完成国家及部委重点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多项,在研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等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进入SCI、EI、ISTP等国际检索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0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