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结婚没 史上最全:新田婚嫁习俗!没结婚的赶紧收藏!
民间有句古话:“天上无雷不下雨,人间无媒难成亲”,旧时的婚嫁纯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婚姻完全听从于父母和媒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棒槌背起走”。
新田乡间的媒人每每得知一对异姓童男玉女,觉得男女双方的生性长相“锣鼓配铛铛、草索配箩筐”,便会到双方父母面前撮合。若双方父母都认可合适,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两家自此开始礼尚往来。
纳彩
女方同意男方托媒说亲后,即用红纸开出“庚帖”,写上女子出生年、月、日、时辰,由媒人带回交给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所谓“合八字”,就是依据甲子天干地支搭配的属性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生肖相生相克之说,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相互对应,相生相成则合,相赳相克则不合。当然,算命先生为了成人之好,相克的也有办法解救,所以绝大多数是相合的。
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就由媒人将男方“鞋样”送给女方,女方按“鞋样”给男方纳鞋。
男方择期“纳彩”,送彩礼给女方。彩礼很有讲究,一般是“两抬”、“两挑”。“两抬”包括两人抬的“抬盒”和两人抬的半边猪肉。抬盒内用红纸铺垫好,发财人家摆银圆80-100个,多则不限;一般人家摆纸币,以不见底为好,按现今百圆劵人民币约50张5000元可摆满,多的可叠加摆放。那半边猪肉取自男方自养自宰的一头“过礼”猪,不少于160斤,各方一半80斤,寓意双方“八字”好。
“两挑”即一人挑一担“品盒”,四个八角形的盒子,里面装满糖果;一人挑两个白鹅,寓意鸳鸯交颈、比翼齐飞。男方送彩礼时由媒人带路,风风光光地送达女方,女方回赠男方衣、帽、鞋、袜等物品,同时双方各自宴请亲朋,称为吃“过礼酒”。
送日子
完婚前一个月或更早一点,男方带上写有婚娶吉日的“红帖”和猪肉、糖果之类礼品,在媒人引领下,到女方家“送日子”。 过后几天,女方又将“红帖"交媒人送还男方,故意推说嫁妆尚未备齐,要求男方另择吉日,推迟结婚日期,以示舍不得自家女儿出嫁之意。最后,经过双方协商,婚期一般不会改变。
筹婚
临近结婚日期,双方开始为婚礼做准备。女方主要购置被褥、箱柜、水桶、脚盆等生活用品,男方则修饰新房,准备结婚宴席。
妆嫁
姑娘出嫁前一日,亲戚朋友前来女方家中祝贺,有的送几尺红布,有的封一个红包,谓之“妆嫁”。
哭嫁
在姑娘出嫁的先天晚上,村里的婆媳姑嫂姐妹齐聚女方家中厅堂或阁楼,一边喝茶,一边“坐歌”,借以表达母女情、姐妹情、离别情。出嫁女则向长辈、亲朋“哭嫁”告别,“哭”到哪个,哪个就回“哭”一番。有的边“哭嫁”边唱歌,有的“哭嫁”后再唱歌,有条件的还配以唢呐,宛约动听,欢快愉悦。
唱歌前,主家会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娘送一个红包,叫“开歌礼”,请这位老大娘主持领唱。在新田沿舂陵江一带乡村,“开歌堂”首曲为《烘笼姑毑》:“烘笼姑毑坐高楼,手拿丝线锁纹头。纹头纹角千丝线,一个蓝帕两头须,两头两尾吊珍珠。
你是珍珠我是宝,褡子荷包一样好。”接着唱《一升绿豆》、《今天出门》。唱完这三首歌曲之后,其他的人自由接唱,独唱、对唱、合唱皆有,内容相当丰富,大多数是赞美出嫁女聪明伶俐、敬老尊贤的德行,回味在家做女时的自由幸福生活,倾诉出嫁后的离情别绪,也有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当“新门娘”艰难、规劝弟弟妹妹和故意谩骂媒人的歌曲。
如《在家作女时》再现了出嫁女往日那悠闲自在的生活片段:“在家作女时呀在家作女时,一觉睡到大茶时,一晒飞角二晒墙,三晒四晒到女房。”
又如《天上月亮》反映了那些尚未出嫁姑娘们的情绪,“闺蜜”有了归宿,而自家呢还不知去向,心里感觉好难受:“天上月亮弯又弯,十条田埂九个弯,田埂弯弯水难过,姐妹弯弯等得难。等得三日划不来,各人回家绣花鞋,绣双花鞋花对花,绣双龙鞋配成家。这双花鞋送哪个,这双龙鞋送谁家。”
再如《西天下雨》唱道:“西天下雨下微微,一树桃花两树回。我父听见女到居,修路架桥等女回。我娘听见女到居,砂锅煮肉等女回。大哥听得妹到居,深山砍柴诈不知。小哥听得妹到居,寻田放水诈不知。三哥听得妹到居,学堂教书诈不知。
大嫂听得妹到居,打崽骂女诈不知。小嫂听得妹到居,土里锄草诈不知。三嫂听得妹到居,绣房绣花诈不知。父母在时多回转,父母不在不再回。”三位哥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他们怕妹妹回娘家来要耗费粮食,更怕父母私下送给妹妹钱财,以致六亲不认、手足无情。
还有一首《苦子毛囊》唱的是一个父母早亡跟着哥嫂生活的姑娘的不幸遭遇:“苦子毛囊苦无边,三岁离娘在嫂边。哥哥嫂嫂不要嫌,再嫌不过两三年。你拿算盘来算钱,早上算上饭米钱,下午算上灯油钱,一算刚刚够本钱。”
这类歌曲最容易引起妇女们的同怜同感,每每唱到情深之处竟泣不成声,最后引得满堂嚎啕大哭。
迎娶
也称“过门”、“娶亲”。迎娶日清早,男方先由两人抬着迎亲猪肉插上“猪抬花”送到女方家,随后由媒人提着装有猪肉的篮子,领着抬花轿的、抬嫁奁的以及吹奏乐师赶往女方家吃早餐,吃“嫁女酒”。迎亲队伍进村时,女方接客者先接过媒人手上的篮子进厨房过称,男方给了多少猪肉,女方也给一样多。随即是“转轿”,先把轿盖掀开,轿四角插上蜡烛,安排一命好女子,头戴“凤冠”立轿中,轿夫抬轿转半圈朝向回路。
吃罢“嫁女酒”,稍歇之后,迎亲队伍按照彩竹乐队开道、嫁奁次之、花轿接上、送亲小轿随后的序列排好。送亲轿中还要安排两个十来岁的小孩掌管钥匙,叫作“车手”。接着,男方乐队开始吹奏唢呐,等吹满九个牌调,出嫁女方才梳妆打扮。妆扮完毕,头戴“凤冠”、身披红绸、头蒙面纱、手拿铜镜的出嫁女,由“隔事娘”搀扶着拜辞祖先父母后送入花轿。
花轿启动时,出嫁女双脚踏在轿内两边轿杠上,边哭边左右摆动,称作“颤轿”。伤心别离的出嫁女哭得泪流满面,蹬得轿子摇晃不止,这下可苦了那四个轿夫。轿盖要由出嫁女的兄长背起,出村约半里路再把轿盖盖上。抬嫁奁也有讲究,新婚当晚新郎新娘用的被盖、帐子,也就是“头盖铺程”,须由父母健在、有兄弟姐妹、八字好的两个年轻人抬着走在前面,其他嫁奁随后。
途中,每当逢山过水,迎亲抬嫁奁者都要向主家讨要“过桥礼”和“过山礼”。
花轿到达男方落轿场地,接轿的鞭炮响起,男方杀一只大公鸡,叫作“落轿鸡”。这时,轿子要落地停留片刻,让新娘在轿子里的“坐性子”。村里一些奶奶母亲便瞅准时机牵着自家那个门牙长得迟的孩子,来到轿子前,请“新门娘”摸摸牙根,说这样可以让牙齿快点长出来。“新门娘”自然乐意不曾下轿即成人之好。与此同时,留在屋里的新郎父亲忙着摆三牲贡品,行三跪九叩礼,祷告天地祖先。新郎则赶紧洗漱穿戴,准备迎接新娘进屋。
过一会儿,“合事娘”走过来掀开轿子门帘,将“新门娘”搀扶出来,引向男方屋内厅堂。“新门娘”来到男方屋门口,先向插有柏树、蜡树枝的木甑行礼,进堂屋后与新郎同行“拜堂礼”,一拜祖先,再拜父母,再后夫妻对拜。礼毕,由童男童女引入洞房。洞房内新婚夫妇床底下放一只米筛,内装一些棉花籽,中间放一个油盘,插四根灯芯点燃,叫“四眼火”。油盘内还要放一把剪刀和一把小戥,喻示当家理事、早生贵子之意。
闹洞房
吃过晚饭,男女后生聚集新郎家中闹洞房,一边搜抢糖果和小肠吃,一边用锅煤灰沾油往新郎新娘脸上“打油巴掌”,还把媒人涂成“黑耳朵”。接下来,再请“新门娘”茶。新郎事先向两个管钥匙的小孩讨要钥匙,赏给丰厚的“红包”,以表明对新娘家人看重的态度。新郎拿到钥匙后,才能打开新娘的箱柜,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糖果招待客人。喝完茶后,一群人继续闹洞房到深夜,整个新房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
谢媒
男方迎娶的先天晚上要设宴“待媒",当天的“大席酒”后再用一个红包和一个猪头“送媒”,以感谢媒人成人之美。媒人回家后,也要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喝“谢媒酒”。
出郎
次日早晨,女方由兄长为“新门娘”送“发油”,多为茶油半斤。上午,新郎穿戴一新前往岳家“出郎”,岳家称为宴“新客”,上席就坐,亲朋作陪。村里的姑娘姊嫂也会来到厅屋大门口,嘻嘻哈哈地围观新郎,还即兴编歌戏谑嘲弄新郎,谓之“骂新郎公”,又叫“骂性子”。
看似在“骂”,实则告诫新郎莫轻待新娘。如:“新郎手指尖又尖,新娘面前要手宽。尖尖巧巧遭人骂,大大方方是神仙”,又如:“新郎身材也算高,新娘肚才比你好,妻子面前莫逞强,穆桂英可曾打败杨宗保。
”如果看到新郎酒量好,就唱一首“骂酒歌”:“新郎酒量海样深,酒可助胆亦伤身。酒喝多了乱了性,难免新娘扯耳根。扯得耳根痛又耻,看你还敢大杯大杯吞。”离开岳家时,还有人用溲水泼洒新郎,叫做“洗性子”。不过,新郎早有防备,一般是泼不到身上的,否则弄得一身溲臭,让人笑话不已。
回门
也称“回脸”、“转脸”,结婚第三天,新娘子的娘家兄弟到男方家接新娘回娘家。三天后,新郎官再将新娘子接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新田传统婚嫁习俗逐步改变。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男女新婚不再兴坐轿,只由年轻姑娘后生接亲送亲。一直到90年代,新田城乡开始出现婚车接亲,并逐渐流行起来。
近些年来,婚嫁越来越讲究排场,大大小小的婚车少则几台,多则十几台,年轻人结婚没个六万八万,甚至十几万,是完全行不通的,新人及其家长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现代的婚嫁里已经少了仪程的繁琐,但传统婚嫁简洁淳朴的文化底蕴却是渐行渐远渐无声,尤其媒婆的角色已然黯淡无光,几近退出历史舞台。“哭嫁”则成了旧时代妇女的专利,如今的女孩出嫁,娘会哭几句的已不多见,女儿就更不哭了,认识不到三天就“试婚”、“闪婚”,就住到男人家屋里,挺着个大肚子才来办婚酒,笑都来不赢呢,还哭什么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