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懿绘本 一本可以列入经典的绘本 所以必须批判一下彭懿写的导读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现在绘本市场越来越讲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书,都会加一个小册子导读本,告诉大家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这本书是请一位貌似颇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写的(他还是这本书的翻译呢!).怀着求知的心情看了几段,艾玛呀!这写的是啥呀!马上给我扔掉了.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是把它(导读本)捡回来看了两遍. 彭懿的导读是从每个画面的大小开始讲解的,但是!他完全没有说明画面的大小说明了什么意义,因此就变成这样的: 第一个画面: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中央-- 第二个画面: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

现在绘本市场越来越讲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书,都会加一个小册子导读本,告诉大家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这本书是请一位貌似颇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写的(他还是这本书的翻译呢!)。怀着求知的心情看了几段,艾玛呀!

这写的是啥呀!马上给我扔掉了。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还是把它(导读本)捡回来看了两遍。 彭懿的导读是从每个画面的大小开始讲解的,但是!他完全没有说明画面的大小说明了什么意义,因此就变成这样的: 第一个画面: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中央…… 第二个画面: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倍…… 第四个画面:画面不再是一个长椭圆形了,它变圆了…… 第七个画面:也是一个跨页的画面,但比上一个跨页的画面要小了一圈…… 第九个画面:画面又变回了第六个画面的大小…… …… 我想说,你真是够了好吗!

你当我们瞎么?画面是大是小我们不会看么?你倒是说说为啥要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呢? 最雷人的是关于最后一个画面的描述: (在倒数第二个画面中,画面第一次充满了整个页面。

)最后一个页面,是一幅单页图。看似多余,实则不然。(看到这里,我很期待地想到底有什么玄机呢)……到上面一个跨页就戛然而止,不是更好吗?不好……整个趋于平静的结尾,与这本图书的节奏和情绪——它的视觉代码更为一致。

喂喂喂!能不能说人话呀!?什么叫和视觉代码一致啊!?我猜他说的是,既然这本书前面都是有留白的画面,最后开始来个留白的吧,保持一致嘛,哈哈哈……是吧?你真逗啊。

唉,既然批评了这么多,肯定有人说,你行你上啊!没办法,我来说说我是怎么理解这本书每个画面的大小变化的吧。没看过书的同学肯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有这本的书同学可以仔细比对。

这本书除了倒数第二个画面,说有画面都是留出一圈空白,只在白纸的中心绘制。相信不用说你也知道,这些横椭圆(个别竖椭圆)代表是“视野”。留白的地方就是视野之外,视野不及的地方,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留黑”。

为什么有的画面视野大,有的画面视野小呢?这里我们要引进一个摄影的概念:进光量。不过你不用懂摄影也没关系。一句话,光微弱,画面就小,光变亮,画面就大。也就是说,作者用画面的大小来向高速我们黎明之前光线的变化。

让我们细细来看。 从第一张道第三张画面,椭圆的视野逐渐变大,暗示环境光线一点一点增强,这是黎明的前奏。第四张画面是对一颗树的聚焦,我们看到画面变成了略长的椭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变化。人的自然视野是横椭圆的,但这幅画面是略长的,说明这里包含了一个抬头看的动作。

试想一下,看到一棵高高的树,我们往树顶看去,自然会看到更多的天空,这时的进光量自然比平视状态更大了。这本书还有一个长的画面,是第十幅画,蝙蝠在天空飞过的画面。

蝙蝠飞得更高一些,因此抬头的动作幅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这幅图又比第四幅更长一些。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号,似乎这本书的每个画面的尺寸都是作者精心考虑,有迹可循的。 接着看第五幅。

既然天越来越亮,为什么第五张老人和孙子在树下睡觉的画面,反而比第四张缩小了呢?因为树叶阻挡了光亮,树下自然比湖边要暗一些。 第六张是一幅视野豁然开朗的跨页图,月亮朗照在整个湖面上,加上水面反光,进光量一下子变大了。

此后的画面,只要是表现整个湖面的,都会采用跨版的尺寸。第七和第八幅也是跨版,但比第六幅小了一圈。因为这两幅是第六幅的倒影,水中反射的光亮,当然比整体的光亮要暗淡一些。第九幅画面表现水面上升起了雾气,因为不再是倒影,所以视野恢复了和第六幅同样的大小。

看到这里,我已经对作者对绘画语言的细致运用十分佩服了。 之后几张画面是对黎明到来前的动物和人的描写,视野尺寸遵循了我们说的“进光量”原则:老人和孩子去湖边汲水的时候视野较大,回到树下整理铺盖的时候视野缩小(树下比较暗,再提醒一次),把小船推入湖中的时候视野又舒展开了。

于是,那一刻就要来了,我们等待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这个瞬间。

太阳跳出来了!黎明!就在这光亮如镜的湖面上,黎明骤然降临。一瞬间,天地万物的每一个缝隙里都好像被新的阳光充满,没有一丝黑暗的角落,没有一个地方不不被穿透。所以,这一页的每一个边角都被色彩和光线填满,进光量达到极限大!

。这就是伟大的黎明,每天一次的奇迹! 最后一页,视野又恢复了有留白的样子,只是颜色还是那么明亮。这幅画面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绝非彭懿说的保持一致性。是的,我们从“进光量”原则来想一想就明白了。

太阳升起后,晨雾中的光线呈现一片柔和的散射,地上出现了光,也出现了影子。太阳跳升的一刻,那种光华万丈的景象,仅有一瞬间!最后的画面告诉我们,那个灿烂瞬间稍纵即逝,天地又一次沉浸在清晨恬静的喜悦中。

我想,每一个亲身等待过黎明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个瞬间给人的感动。因其不永恒,故而打动人。如果缺少了最后的画面,会让人误解黎明之后天一直是大亮的,不仅对自然界的事实刻画不准确,这个一过性瞬间的价值也打了折扣。

不过,似乎彭懿对这个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他在文章的最后说:让我们去看一次真正的黎明吧!唉,建议他亲自去看看吧。 以上的文字,仅仅通过视野和进光量一个切入点来讨论这本绘本,而实际上这本书的色彩、笔触、构图、故事设计等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黎明》的作者对自然非常熟悉,而且能用非常精准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这种精准的程度,在我为数不多的阅读经验中可以说无出其右。《黎明》确实是一本非常耐读的绘本,很推荐。建议大家吧导读本扔掉,用自己的感觉来吟味自然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