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史郎日记二则 (苏教版)《东史郎日记(二则)》教案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史郎日记(二则)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日记真实展示人物内心的特点. 2. 着重分析东史郎复杂的心态. 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从日记中

东史郎日记(二则)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日记真实展示人物内心的特点。 2、 着重分析东史郎复杂的心态。 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从日记中选择一些片断,体会语言,深入分析,然后,在课上交流。 课时:1节 学习内容: 一、导入:上篇文本是从正面反映了西南边陲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滇缅公路,为抗日献身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怎样铸就了民族的牺牲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日本普通士兵于侵华战争中的日记,看看,此文怎样从反面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同时,让我们看看战争是怎样毁灭了人性,使人变成野兽的。

二、东史郎介绍: 作者东史郎,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两度随军来华,第一次在1937年8月,系日军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冀东等战役。

1939年因病归国。1944年3月应召再次来华参加侵略战争,1945年8月,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1946年1月遣回日本。东史郎参加侵华战争的所记的日记,分为两本在译为中文于中国出版,一名《东史郎日记》,是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一名《东史郎战地日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是第二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

东史郎喜爱文学,有一定的教养,他主张在日记中“记下战场上的真实。

只有通过记述真实,才能真正明白战场上的将士们的思想和行动。既然要记录真实,那么就要记录战场上的美与丑。”他所认为的“美”就是“正直”、“人道”,他所认为的丑,就是“邪恶”、“暴虐”。

但是,他又是军国主义的信徒,武士道精神的奉行者。不妨看看他所歌颂的正义是什么,正如同东史郎自己回答的“正义即力量,惟有力量才是正义。一切无非弱肉强食。人道以及其他所有的美、道德、正义与强力相比,都是弱者。

”他遵循的是权力意志,“不管与我国敌对的人是释迦还是基督,是孔子还是孟子,或是穆罕默德,只要处于敌对位置,我们日本人便断然击毁他”。他肯定人道、美、道德、正义,但是又认为“强力”是居于这一切之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利益是在一切之上。

东史郎的这种思想矛盾,实际上是人性与兽性——军国主义的思想和民族优越感的矛盾。 课本所选的两则日记,都是作者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南京战役时所记。

三、文本研习: 在侵华战争期间,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东史郎既是中国人民的加害者,充满了敌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绪,但又不失其良知良能,对中国人民大义凛然的抗争感到震动,对长官的暴行有所不满。让学生剖析东史郎思想的内在矛盾,探究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矛盾表现 “十二月四日” 写了作者所在的部队在逼近南京时,于句容乡村,见到的中国年轻女子与所爱的人一道赴死的情景,并表述了由此而引起的心灵震撼。

对于以所谓间谍的名义处死战俘,东史郎并不以为非,“总之,物证俱在,那是必死无疑了”。对这一对青年男女起先也只是“很感兴趣”而已,甚至对于这位男子被杀女子“发疯似的冲过去,紧紧抱住男人哭了起来”的情景,也只觉得是个“非常动人的戏剧性场面”,只是到了这位弱女子冲着敌人“怒目而视”,怀着即将死去的恋人的爱和对敌人的仇恨,指着自己的胸膛,严厉地命令敌方刺杀自己的时候,到了她庄严地倒下去的时候,才引发起东史郎以及日本士兵精神的溃败。

“这一出悲剧的确打动了我们,我们纷纷议论‘支那也有了不起的女人!’‘原来爱的力量比死更强大。’”作者认为,这是为“爱而殉难”,并没有把她同时作为是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而殉难。

所选的日记的开头和结尾,还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于日军暴行的麻木。 “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一日” 记下了他原分队长西本(桥本光治)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将一个中国人装入邮袋,浇上汽油点火燃烧,最后系上手榴弹,投入池塘将其炸死的暴行。

作者认为“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又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算不得什么罪恶。只是西本的残忍让我们惊诧。

”东史郎并不否定对于中国军民的杀戮,不过反对这种虐杀而已。 原因: 在侵华战争期间,东史郎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认为阻碍日军前进,进行抵抗的“不管与我国敌对的人是释迦还是基督,是孔子还是孟子,或是穆罕默德,只要处于敌对位置,我们日本人便断然击毁他”。

他并不反对日本侵华,也不反对残害中国军民的行为。据《东史郎日记》其他部分记载,他也屠杀过中国人。只不过他接受过人道主义、启蒙主义的教育,还保持某些人性,反对虐杀行为,对爱国者萌生敬意。 四、课外练习:《学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