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才画家 【当代名家】——张英才(2017年第8期)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年来,张英才以其清新朴茂.温润华滋.独具面貌的山水画屡屡展露于全国各类的展事中,就像平地里响起了一声春雷,他的山水画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其实,张英才并非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天才.他对于绘画的酷爱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画过素描,也画过一些水彩.15岁那年,他师从京城山水名家王硕成先生习画.其后的20年间,他都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美协做着服务工作,只能在公务之余沉浸于绘画的探索中,坚持不辍,铢积寸累.真正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拿起画笔,是从2007年调至中国美协展览部工作后开始的.这期间

近年来,张英才以其清新朴茂、温润华滋、独具面貌的山水画屡屡展露于全国各类的展事中,就像平地里响起了一声春雷,他的山水画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

其实,张英才并非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天才。他对于绘画的酷爱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画过素描,也画过一些水彩。15岁那年,他师从京城山水名家王硕成先生习画。其后的20年间,他都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美协做着服务工作,只能在公务之余沉浸于绘画的探索中,坚持不辍,铢积寸累。

真正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拿起画笔,是从2007年调至中国美协展览部工作后开始的。这期间,随着美协组织的一次次全国性写生活动,他有机会随同当代知名画家们一起采风于天南地北、长城内外,画江南也画北国、画云贵也画太行。

他的山水画多以表现江湘、云贵一带绿水青山为主,丘陵山岗、林麓映带、山寨木楼、烟雨迷蒙,一派南方的幽野秀色。无疑,张英才紧紧抓住了贴近生活、实镜写生这一基本点,使他的作品充实而多样,温厚而清旷,没有空洞和重复的样式。

对于空间的掌控和再组合,打破了原来自然主义的场景描绘,凌乱的景物如今在严谨的构图中具有了一种沉稳的秩序,通过点线披离、落英缤纷的交织穿插,获得了整体性的视觉力度,含蓄而通透,有平和儒雅之气。

张英才的作品,注重骨法用笔、点线造型,劲健俊爽,发挥了以书法入画法中线条的抒情表现能力,但他也注意到了明清以来的山水画过分注重局部笔墨的表现力而忽视了全局构图结构整一的流弊。在这一过程中,笔的提按使转、轻重疾徐、干湿浓淡,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和声织体,与多样化的线条组织共同表达出顾盼有情的笔墨交响。

正如石涛在《画语录》中所言:“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张英才经过多年实践,反复探索,已经把握笔墨相生相发的规律,挥毫运墨已达到笔中含墨、墨中见笔的境界。

不仅于此,为了达到和谐的空间关系,张英才又把色彩引进了他的山水,追求一种平实、清静、典雅的色彩感觉。他选择一两种色彩作为画面的基调,以单纯来烘托意境氛围。将色彩的冷暖、深浅和色相的对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笔情墨韵相得益彰,使每一处颜色都能传递沉静细腻的感情,从而达到一种淡泊秀雅、富于生命活力之境,与他所尊重的画家相比,他更善于在单纯和变化之间取得平衡,整体性的气脉贯通的单纯一直是他统领画面的主旨。

细读张英才的作品,使我想到中国画的创新之途,可以从传统中获取很多启发,古人之优长如浅绛之法、青绿之法,自可以研究发扬,古人之不足如结构、色彩交织的薄弱,更可以借西方之石而攻之。张英才正是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厚蕴上,借鉴现代艺术的探索成果,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转换为当代精神的形象表达。

在张英才的山水画中,不仅色彩与笔墨达到一种微妙的和谐,而且由于西方水彩法的妙用、传统青绿设色的雅化、笔墨皴法铺陈敷彩的互补,使得他没有像古人那样“随类赋彩”,而是以主观化的色彩基调表达不同的心境,使色彩的运用从视觉的愉悦进入到情感的表达这一层次。

张英才的山水画是在与大自然的谦和对话中,重建了人与自然的诗意化联系,那里的山情水境散发着迷人的色泽,那里的云蒸霞蔚呈现出内美的天趣,使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时时拥有一份青山绿水的心境和怀抱。我想,张英才在多年的静心体悟大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在不经意中抵达了心灵的彼岸,从而将自然景色的再现转换为精神家园的呼唤。对于这样一位执著者,我们有信心看到他对当代山水画有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