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秦腔 秦腔大师肖玉玲去世追悼会现场 肖玉玲简历年轻照片老公子女是谁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1日上午7时,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先生因肺部疾病在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昨日,社会各界人士及肖玉玲的弟子.戏迷得知消息后,纷纷赶往她家中的灵堂吊唁.肖玉玲从艺6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是秦腔"肖(玉玲)派"创始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荣获中国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1952年春,肖玉玲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工闺阁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秦腔演员.1958年,年仅18岁的肖玉玲主演了秦腔历史上第一部戏曲电影<火

21日上午7时,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先生因肺部疾病在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昨日,社会各界人士及肖玉玲的弟子、戏迷得知消息后,纷纷赶往她家中的灵堂吊唁。

肖玉玲从艺6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是秦腔"肖(玉玲)派"创始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荣获中国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1952年春,肖玉玲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工闺阁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秦腔演员。1958年,年仅18岁的肖玉玲主演了秦腔历史上第一部戏曲电影《火焰驹》,因成功塑造黄桂英一角而蜚声剧坛,成为家喻户晓的秦腔名角,并随剧组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在此后的艺术生涯中,肖玉玲塑造了多个经典的戏剧人物形象,并长久立于秦腔舞台上,令后继者难以超越。如《玉堂春》中的苏三、《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

肖玉玲的唱腔明丽响亮,淡雅清新,表演细腻传神,楚楚动人。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90年,肖玉玲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为培养秦腔新人付出无数心血。退休之后,她广收弟子,严格而规范地教导弟子,将一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肖玉玲的家在西安市围墙巷,今晚7时,她的一众弟子将在此举行一场纪念演出,再次唱响肖派艺术的经典之作。23日上午9时,肖玉玲遗体告别仪式将在西安殡仪馆举行。

肖玉玲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火焰驹》,因成功塑造了黄桂英而蜚声剧坛。

从艺六十余年,她在秦腔闺门旦一行独树一帜,是秦腔"肖派"的创始人。

她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荣获中国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2016年5月1日,西安易俗社剧场。

在一场名为"戏曲传承·经典再续"的清唱晚会举行之前,有21位秦腔专业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在众多名家、专家、戏迷的见证下,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秦腔"肖派"艺术创始人肖玉玲行拜师礼,成为肖派的亲传弟子。

面容憔悴、身形消瘦的肖玉玲,坐在轮椅上。收徒仪式前,她先向恩师姚鼎铭先生,焚香敬拜。

"成绩不说跑不了,毛病不说不得了,如果拜师是图名气,我宁可不收这徒弟。"肖玉玲告诫着众弟子们,"戏比天大,艺无止境,问道寻缘,坚守本心。"

新中国培养的秦腔演员

1952年, 肖玉玲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三意社解放后招收的第一期新生部学员。那一年,她13岁。

在进三意社新生部之前,肖玉玲曾两度与艺术之门擦肩而过。

小时候,肖玉玲被对门院子里的锣鼓声、胡胡声、梆子声所吸引,常常听得入神而忘记吃饭。原来,鼎鼎大名的尚友社就在这里。"后来,我家迁到了东羊市,同院的一位盲人大爷经常拿着一把胡琴拉秦腔,嘴里还哼唱着,我特别愿意听。"肖玉玲回忆自己是如何爱上秦腔的。

一次,肖玉玲求老爷子给拉一段,并唱起了"老娘不必泪纷纷……"老爷子一听,腾地站起来说:丫头,你是吃这碗饭的料。

"老伯就把我介绍给了苏蕊娥,苏蕊娥又把我领到苏育民家。苏社长看了我一眼,说:这娃不行,是个倒栽眉,赶紧领走。"尚未从见到秦腔名伶苏蕊娥时的惊喜与激动中走出来,肖玉玲就被这句话浇了个透心凉。

肖玉玲想哭,却又不敢哭出来,内心复杂的情绪一时竟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一次学戏不成,还有第二次。这一次,推荐人是著名须生和家彦的老伴儿,她将肖玉玲领进了易俗社的大门。主考官都觉得这娃条件不错,可因为社里住房紧张,就让肖玉玲先回去。

如果没有李正华,或许肖玉玲就在家里待着了,也就没有了日后秦腔闺门旦的领军人物。

李正华,是三意社有名的老旦演员,也是长安人。或许是因为"乡党三分亲"的缘故,他领着肖玉玲再次走进了三意社的大门。

"因为碰过一次钉子,心里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的肖玉玲,顺利完成主考官布置的任务,紧张的情绪随着一句"这娃收下了"而烟消云散。

演《火焰驹》而成名

肖玉玲家里,悬挂着一张巨幅照片,它不仅记录了一代伟人与大秦正声相逢的历史瞬间,也见证了古老秦腔与现代银幕结缘的美好时光。

1958年2月14日,长春电影制片厂内,电影秦腔《火焰驹》剧组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正试装呢,接到通知说有中央首长来视察。"肖玉玲唱到那句"啥花白啥花黄啥花开得满园香"时,一个高大身影在众人簇拥下走了过来,"‘呀,是毛主席!’当时现场一下子就沸腾了。"

"主席和我握手,问了一些关于《火焰驹》的情况,没想到他老人家对故事这么熟悉。"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肖玉玲兴奋得竟有些手足无措。

"年轻有为,好好努力,拍好电影,为人民服务,希望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这番鼓励,让肖玉玲终身难忘。

电影《火焰驹》汇聚了当时名震秦腔界的角儿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樊新民、周辅国、苏育民、雷振中,名家荟萃,阵容强大。"那时候,咱就像小学生,和那么多名家一起演戏,真是学到了很多。"在肖玉玲看来,当年18岁出演黄桂英,除了本色出演外,几乎没有一点自己的发挥,

这部电影让肖玉玲一夜之间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

"那时候年轻,根本不懂什么名啊利啊,就是一门心思排戏、演戏。人家给派什么角色,我就演什么角色,也没有说因为拍了个电影,红了,就可以挑三拣四。"电影《火焰驹》在当时并没有给肖玉玲带来什么特殊待遇:"前辈们把我们捧红了,我们有啥资格不认真演戏?"

尽管如此,随着电影上映,各种流言蜚语依然接踵而至:"不就是拍了一部电影嘛,有啥了不起的";"拍了个电影,就敢给我说戏,不知道天高地厚";"肖玉玲骄傲成啥了"……

面对这些无稽之谈,性格内向却又倔强的肖玉玲抹完了眼泪,依然在练功场上挥汗如雨,依然认认真真地排戏演戏,依然是舞台上那颗与众不同的星星。

"我老师讲:一个戏,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拍电影更让我体会到了这点。"肖玉玲说。

恩师成就的闺门旦

下腰、劈叉、跟头、圆场,这些基本功对当时只有十来岁的娃娃们而言,无异于身心摧残。肖玉玲说,尽管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只有真正练功了,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学戏的不易。

当众多名角儿绽放于舞台之上,作为新人的肖玉玲,除了羡慕,便是起早贪黑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学。在韩辅华的调教下,《探窑》《断桥》先后登台,肖玉玲收获了一些掌声。随后,她从新生部转入"大人团",开始和角儿们同台演出,当然,还是从最不起眼的龙套做起。

1953年3月,西北五省区组织文化代表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三意社派出了苏育民、姚裕国、王辅生等名演员。为了不影响正常演出,社里开始给新人们排大戏。这时,肖玉玲成了主力军,先后排演了《五典坡》《铡美案》《包公三勘蝴蝶梦》等传统剧目,并逐渐被观众认可。

熟知这几出戏的观众都知道,肖玉玲应工的行当是青衣,若不是姚鼎铭的独具慧眼,她日后绝不会在秦腔闺门旦上有所建树。

姚鼎铭是何许人也?先工旦角,后改教练,是三意社第一任专职导演,先后带出260余名学生,像周辅国、苏蕊娥、王辅生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