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梁雨润 回访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梁雨润
为一块宅基地,崔良娟从风韵少妇一直告到白发苍苍,32年的漫漫上访路上,如果不是遇到梁雨润,崔良娟那被强占的宅基地是否能够物归原主?为了给冤死的儿子讨回一个公道,畅春英,一个活人伴着两具装尸的棺材,苦熬13年,如果不是遇到梁雨润,畅春英的冤情是否能够得以昭雪?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原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的梁雨润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对梁雨润进行了回访--
我是一个要把权力用尽的人
——回访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梁雨润
“老百姓的小题必须大作”
一件事情,你批了,我批;我批了,他批┅┅这种没完没了的批示,其实是在文件上打“太极拳”,是一种变相的“拖”。当“拖”不再是个人行为的时候,这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意味着什么?
记者:你是一名优秀的信访干部,而下跪是上访群众许多时候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作为信访干部的你,觉得老百姓的下跪是求助,还是无助?是希冀和重托,还是一种谴责和示威?
梁雨润(以下简称梁):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给人下跪啊?只要能够跪在你面前的,大部分都是有冤情的。群众的下跪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耻辱!
记者:面对上访群众,许多时候你都会流泪。这是感动,还是为百姓悲苦的心痛?
梁:“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偷人”,流泪是对百姓疾苦的一种同情,同时也是对贪官污吏的一种憎恶!
记者:可一些干部,面对上访群众却只批复,不办事。一件事情,你批了,我批;我批了,他批┅┅这种没完没了的批示,其实是在文件上打“太极拳”,是一种变相的“拖”。当“拖”不再是个人行为的时候,这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意味着什么?
梁:老百姓的一件事情对一个国家没有什么,两件事情对一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可长此以往,当小事积累到成千上万时,就会导致不稳定,就会损害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可能引起群众对我党指导思想和执政能力的怀疑。所以,在我看来,作为干部,不解决问题,就是一种犯罪。
记者:其实,一些领导干部也不是不为老百姓办事,只是他们觉得老百姓反映的问题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挂齿。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小事的?
梁:老百姓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只为自己的生计,为自己的儿女,为自己的那块宅基地操心。你认为是小事,在老百姓那里却是天大的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办好了,老百姓就会说政府好,共产党好;办砸了,老百姓不只骂具体办事的某一个人,他还要骂当官的、骂政府、骂共产党。所以说,老百姓的小事不能小看,老百姓的“小题”必须大作。
“我是个要把权力用尽的人”
面对32年的积案,同事劝说梁雨润“何必自讨苦”;当事人咒骂梁雨润“狗逮耗子多管闲事”。而梁雨润又是怎么想的呢?
记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许多人的处事信条,为什么许多时候你却总是挺身而出,每每这个时候,你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梁:你既然选择了信访这个职业,党又把你放在领导的岗位上,你就不能够躲躲闪闪。回避可能使你少得罪两个人,但群众就可能因此受更多的苦和累。
记者:听说在你处理的信访问题中,有一个叫崔良娟的妇女,这位农村妇女,为一块宅基地,从年纪轻轻一直告到白发苍苍。在崔良娟保存的一尺多高的各级领导批复信函中,“阅办”、“速办”、“必须办”等字眼比比皆是。崔良娟见了那么多的领导,一个比一个官大,得到的批复一次比一次严厉,可崔良娟的事却始终没有得以解决。
那么多官员都没有处理了的陈年积案怎么你一接手,就很快有结果了呢?是你的能力比别人强呢,还是你的手腕比别人硬?
梁:其实根本不是我梁雨润有什么特殊能力,关键要看作为干部的我们能否将心比心。崔良娟上访32年需要我们帮助她解决的问题并不难。可为啥老没有得到解决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当领导的,不能像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工作、晋升职务那么认真去做,去动脑子而已。
记者:只要“将心比心”就一定能够做好工作?
梁:在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上,我从来不分“分内分外”。就说崔良娟的宅基地吧,当时我手下的一个得力助手就对我说“崔良娟是个老上访户,她的问题县委多少个领导都没有解决的了,何况,宅基地又不属于咱们纪委工作范围,我们不必自讨苦吃。”可在我看来,共产党干部不想管事,要你干啥?在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上,我是个“要把权力用尽”的人。许多事情,解决起来并不难,关键要看你去不去解决?想不想解决?敢不敢解决?!
“我当的是老百姓的官”
有人骂梁雨润是个“软硬不吃”的人,可“前怕狼,后怕虎”是干不好工作的。梁雨润是如何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8个字演变成实际行动的?
记者:每一件冤情得到纠正时,你所要面对的都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有过退缩的念头吗?
梁:每一件案子刚开始查处的时候,我的力度都很大,几乎不考虑什么困难。可查到中间的时候,说情的人就逐渐多起来,压力也随之扑面而来。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上面各级部门和领导的说情;其次是来自我身边的同学、同事、同乡的说情;最后是来自下面群众的各种议论甚至威胁。
这个时候,有过犹豫,也产生过退缩的念头。可“前怕狼,后怕虎”是干不好工作的。做纪检工作的时候,我常常这样告戒自己“纪检干部是什么?是共产党手里的一把刀,一把专门用来斩除党和政府躯体上的毒瘤的钢刀和利剑。我们不能碰到一块顽石就卷刃,就退缩啊!”
记者:那你又是如何消除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阻力的呢?
梁:一般情况下,我会立即向同级党委及上级纪委汇报案情。上级的支持,不但有利于我进一步开展工作,而且也是我拒绝说情的一个挡箭牌。
记者:“立党为公”你是做到了,那“执政为民”呢?你是如何把这4个字演变成实际行动的?
梁:“话为百姓说,理为百姓讲,事为百姓办”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一个原则。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当官当的就是老百姓的官,如果没有老百姓了,我们给谁当官去?古代封建官吏尚且知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作为新时期人民的公仆,理应比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博大的胸怀吧。
记者:可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压力和诱惑并存的情况下,面对金钱和权力,你有过挣扎和犹豫吗?
梁:在群众利益和物质诱惑的天平上,我历来都是以群众利益为重的。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骂我“软硬不吃”。
“在服务百姓中实践自己的理想”
每接回一个上访者,来回要花费上万元。我们能够来来回回给汽车、火车“加油”,为什么不能够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实事求是地为老百姓解决些具体问题呢?
记者:从拿着尚方宝剑的纪委书记到有着桥梁作用的信访局长,岗位和职责的变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梁雨润:意味着我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权力服务于那些纯朴善良而又苦命无助的百姓。在服务百姓中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服务中,让百姓看到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记者:目前,上访群众主要有哪几类人?
梁:下岗工人、普通农民、城市搬迁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记者:他们上访的内容都有哪些?
梁:土地买卖问题、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城市搬迁问题、一些职能部门乱收费问题、农村村务不公开问题以及涉法涉案等问题。
记者: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应该依法解决的,在法制社会的今天,群众为什么信“访”不信“法”呢?
梁:原因有两个:一是信访没有诉讼费等投入;一是尽管现在的法律比较健全,但某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使群众对一些司法机关失去了信任和信心,遇事总是想找党委和政府。
记者:信访没有投入?据《中国青年报》12月8日一个题为《何处为归程》的报道显示,福建一个叫许永年的上访群众,两次北京上访就花掉了家里八、九千元钱。报道同时还显示,四川每接回一个上访者,来回要花费上万元。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释?
梁:到当地信访部门上访就没有什么投入。可上访者的问题如果在当地解决不好,他们就会进省城、到北京越级上访,最后,滞留省城或首都。于是,上级信访部门就要通知当地信访部门接人。据我了解,一个并不复杂的案子,上访者今年就到北京跑了18次,当地政府接了18次。
记者:如果按照《中国青年报》统计出来的费用来计算,上访者18次上京的花费至少在七、八万元以上,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可能会更大,可能在18万元以上,两项费用加起来就是25万——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症结在哪里?
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信访问题是重视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个别基层干部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总是一拖再拖,常常把“小事拖成大事,易事拖成难事”,最后,造成群众长期上访。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群众对政府解决问题不予以配合,提得要求过高,胃口很大,弄得政府无法解决,最后,不得不越级上访,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增添了难度。
记者:针对这些症结,基层信访干部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梁:应该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妥善而灵活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能够来来回回给汽车、火车“加油”,为什么不能够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实事求是地为老百姓解决些具体问题呢?
采访手记
采访梁雨润的过程很艰难,艰难得使我差点像上访群众一样去堵他的门。梁雨润一直拒绝我的采访,他说,共产党干部不只他一个人,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单靠他一个人并不能够解决群众的所有问题,他不想我们宣传他。但采访中,我还是一次又一次被他的精神和坚定所打动。
如梁雨润所言,共产党不只他一个人,单靠他一个人也解决不了群众的所有问题,可如果大部分党员和干部都能够像梁雨润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权力用尽”,想必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许多事情,解决起来并不难,关键要看你去不去解决?想不想解决?敢不敢解决?!”梁雨润的质问使我思考了许多。 革命时期,党的干部能够冲锋在前;现阶段,一些干部知识素质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但那种勇往直前的胆识和勇气却越来越缺乏了。看来有谋还必须有勇,才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关键!